梁蓉 傅航
摘 要: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一部分,對經濟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信用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基石,是中小企業進行經濟活動的立足點。對中小企業進行信用評級是企業、銀行、社會利益的共贏。本文從中小企業信用評級的重要意義、存在問題及建議等三方面入手進行分析。
關鍵詞:信用 評級 監管 政策
一、對中小企業信用評級的意義
(一)對中小企業的意義
1.可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
融資問題制約著中小企業的發展,目前中小企業面臨著融資難的嚴峻考驗。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之一是銀行與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資信評估機構可以將其評估結果提供給企業的供貨商、投資人、貸款銀行、顧客、員工、保險公司等一切與該企業有關的社會公眾,幫助企業對外部展現其經營狀況、經營水平、內部環境等一系列具體情況,提高社會對該企業的認知程度,增加企業的融資機會,降低融資成本。
2.可以促進企業的長足發展
資信評級機構將評級結果公之于眾,會對企業產生一種壓力。企業為了獲得更高的資信等級而積極改善現有的經營管理模式,努力提高企業的競爭力與業績水平,增強信用意識,使企業長久健康發展。
3.可以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
獲得較高資信等級的企業能得到相關金融機構和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有助于企業樹立自身形象。
(二)對銀行的意義
1.可以降低銀行的信息成本
我國中小企業信息透明度低,銀行為獲得更多的信息必須進行大量的調查、審核工作,需要付出相當的信息成本。資信評級機構能夠對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風險作出客觀、全面的評價,銀行據此決定是否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大大地節約了人力、財力、時間等。
2.可以提高銀行的收益水平
資信評級有效地解決了銀行與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減少了銀行的成本。銀行可有選擇地對信用狀況良好、還款能力強的企業發放貸款,保證了銀行的收益。
3.可以降低銀行的風險水平
銀行依照資信評級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評估結果,一方面決定是否提供貸款,另一方面在提供貸款的同時準確分析和控制風險,大大降低了銀行所承擔的貸款風險。
(三)對銀行監管部門的意義
由于銀行監管部門和銀行的目標存在差異,加之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作為信息優勢方的銀行為了自身利益可能違背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的規定,出現“道德風險”問題。因此,需要有獨立的第三方提供意見,以便于對銀行進行更有針對性的監管。通過參考評級機構的意見,中國人民銀行可以從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角度對信貸政策進行檢驗和修正,銀監會也能更好地分析、判斷和評價銀行的風險,從而更加科學地分配監管資源。
(四)對資本市場的意義
資信評級有利于資本市場的公平、公正、誠信。可以作為市場管理部門審查決策的依據,保持資本市場的秩序穩定。
二、中小企業資信評級存在的問題
(一)內部問題
1.中小企業方面
(1)中小企業對評級缺乏主動性。主要表現在三方面:目前資信評級對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和增加中小企業資產的作用不是很明顯,導致中小企業對資信評級的作用及意義沒有充分認識,信用意識不強;某些中小企業認為資信評級僅僅是為了通過貸款卡年審、獲取貸款的條件,對這項工作不夠重視,不能與貸款銀行及評級機構密切合作;一些中小企業經營狀況欠佳,對評級結果存在消極預期,擔心等級過低難以從銀行取得貸款;再加上評級機構會收取一定費用,對本已虧損的中小企業更是雪上加霜。
(2)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失真。主要原因有:中小企業為得到較高的資信等級,向評估機構提供虛假財務報表、虛假數據或經粉飾的財務報告,并刻意隱瞞經營過程中的不良行為;中小企業為了逃稅漏稅,采取多種手段隱藏利潤,夸大支出,造成利潤不實。
2.評級機構方面
(1)評級機構自律性差。評級機構為了爭奪市場或者謀取更大收益,違背公平、公正、誠信的原則,與中小企業串通,破壞市場規則。
(2)評級機構體系不完善。資信評級只是對企業一定時期內資信狀況的表述,只能反映某階段的企業狀況。沒有跟蹤監測,缺乏靈活性,不能反映企業在下階段的經營狀況或經營狀況的變動,增加了銀行的風險。
(3)評級技術不完善。對企業的分類粗糙:對于不同規模、不同行業的評級,在評估指標選取等方面未進行嚴格區分;主要以財務報告的定量分析為主,同時又缺乏發現“財務粉飾”的技術,不能避免信息失真的問題。
(4)評級人員職業操守缺失。存在少數評級人員在接收企業的評級申請時,沒有認真審核信息的真實性;加入個人情感因素,在明知企業不合格的情況下,人情加分;甚至與企業串通,幫助其粉飾信息以獲得額外收入。
(二)外部問題
1.政府作用不明顯
資信評級在我國的發展處于初級階段,政府對該行業發展的態度并不明確。在我國,政府是一切行業發展的導向,政府的不作為或者少作為導致了企業、金融機構對資信評級的態度是消極的,資信評級的結果利用率低,資信評級行業很難發展起來。
2.對評級機構缺乏制度和法律規范
(1)對于資信評級行業,缺少明確的行業準入規則,導致我國資信評級行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資信評估結果的可信度難以判斷。
(2)資信評級機構缺少明確的行業規則指導,自律性差的機構就會趁機鉆空子,在資信評級有效需求本來就不夠的情況下加重該行業的危機。
(3)資信評級發展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目前《證券法》、《企業證券管理條例》、《貸款通則》等法律法規對資信評級做出了一些規定,但這些規定比較零散且相對抽象,評級機構的權利義務缺乏完整、具體的法律依據,現有條款還不足以解釋復雜的資信評級關系。
3.資信評級行業監管缺失
沒有明確的行業監管部門,資信評級機構各自為盈就會產生惡意競爭的現象,破壞行業秩序。而且,評級機構和評級人員的不合法行為不能得到制約,會嚴重影響資信評級在我國的發展。
三、對中小企業資信評級的建議
(一)內部
1.資信評級機構要加強自律,樹立起權威形象
(1)制定嚴格的人員考核制度,確保評級人員高素質高水準。
(2)對評級人員進行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道德素養。
(3)積極借鑒國外評級機構的經驗,規范評級體系,學習有關技術,有條件的評級機構要與有關機構探索合作或合資,提高整體評級水平。
(4)真正落實客觀、獨立等評級精神,排除外來干擾,減少過多的行政干預、官方指定市場以及地區封鎖,樹立權威評級機構形象。
2.完善資信評級技術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資信評級技術還相當落后,我們應當在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資信評級技術。積極與國際評級機構合作接軌,也可以派人員外出學習先進技術經驗。
(二)外部
1.政府發揮作用
(1)政府要明確資信評級活動的社會地位和法律地位,在觀念上確定資信評級的必要性。
(2)政府幫助提高資信評級結果的利用率,把資信評級結果與銀行貸款、企業工商年檢、稅收優惠待遇等結合起來,成為考核、監管的一項指標,從而增強企業進行資信評級的意識。
(3)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快信用立法或指定相關政策法規,明確信用制度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對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充分發揮資信評級對資本市場的定價功能,積極培育評級市場。
(4)資信評級業標準等想要上升到法律層面,真正落實監管者的責任,就需要出臺社會認可的統一的行業標準、制度法規,避免政出多門,還需要政府各部門和立法機構的強有力支持。
2.加強監管
(1)對資信評級業的準入政策應當有明確的規定,符合規定的資信評級機構方能取得評級資格,不符合規定的應及時進行清理,鼓勵資信評級機構展開正當競爭。
(2)借鑒國外的先進做法,對資信評級機構的組織結構、資本來源、員工數量和質量、獨立性、評級工作程序以及能否處理非公開業務信息等方面進行考察。
(3)鑒于資信評級產品的市場檢驗周期較長,還應該明確規定資信評級機構的不合法行為,如有觸犯則應該取消有關人員的從業資格或資信評級機構的評級資格。
(4)還要進一步建立完善資信評級業的自律意識,促進資信評級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龐建敏.國內外企業資信評級的分析與思考 [J].山東社會科學,2006(2).
[2]劉俊劍.借款企業資信評級模式的思考[N].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5).
[3]高新.淺析企業資信評級的內容[N].科技創新導報.
[4]章杰文.我國中小企業資信評級體系建設[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6).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