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柯
關于“中國風”的特點、內涵,好像沒有一個比較確切的界定。其中應該強調的一點是,定義“中國風”的,恰恰不是中國元素,而是一些非中國的元素。比如周杰倫、陶喆的作品,包含了諸多中國元素,但其中西方的音樂元素是極為醒目的。應當說,“中國風”是在西方的參照之下,在所謂全球化的視野之中出現的一種潮流。具體來說,討論“中國風”,有幾個問題值得留意。
首先,“中國”這個詞語包含了諸多含義,不同層面的“中國”對應的中國元素不一樣。周杰倫的音樂作品,比如《娘子》、《千里之外》,包含的是更接近古代中國的那種文人傳統。此外,中國還有一些民間的音樂傳統,比如在一些“新民謠”音樂作品里就包含了中國民歌元素。盡管對“中國風”的定義不清晰,但我們還是可以很容易感覺到,這些音樂作品之間有非常大的差異。
其次,說到“風”,《詩經》里面有“國風”,指各個地方的詩歌作品。但是今天在討論“中國風”的時候,有一個西方參照。之前也有過“中國風”的提法,但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作為一個熱點話題被反復討論。那么,是否可以說,當我們強調一個整體的“中國”的時候,其實是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地方了——所謂“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籠罩下的一個“地方”,我們似乎希望在世界體系里找到坐標,把自己作為“世界”的一個有機部分、一個區域,就像在《中國好聲音》里面劉歡所說的:要用世界通行的方式把我們自己的聲音表達出來。而找到世界通行的方式,其實就是在一個“世界”的格局中,努力地找到自己的坐標,自己的位置。
此外,“中國風”具有“消費性”的特點。所謂“消費性”有兩方面的意思,第一,在文化產業的意義上,通過樹立“中國風”來作為某種文化產品的特點,在經濟全球化的市場中爭取更多的份額。這與新世紀以來文化領域里倡導的文化輸出等說法是呼應的。第二,消費性是和創造性相對比而言的,“中國風”是西方與中國古典結合的產物,而當下的生活世界恰恰是缺席的,“中國風”可能會滿足我們的某種古典情懷或者懷舊情緒,滿足我們情感上的某種修辭沖動或者對傳統世界的想象,但也僅僅是一種緬懷而已?!爸袊L”是否能穿透我們當前的現實世界,生發出具有堅實的現實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的藝術形態呢?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
責任編輯:李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