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基礎四國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最具影響力的發展中國家陣營之一,在氣候變化談判和爭取發展中國家探討話語權發揮重要作用。圍繞國際氣候制度框架,本文從發展階段、資源稟賦、技術水平三方面,比較分析基礎四國應對氣候變化基礎條件,以期為發展中國家公平獲取可持續發展提供政策依據。
[關鍵詞] 基礎四國 應對 氣候變化
[中圖分類號] F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3)06-0052-04
[基金項目]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1BAJ07B0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資助項目(40535026),中國低碳發展宏觀戰略項目(201208)。
[作者簡介] 朱守先(1975 — ),江蘇銅山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
一、導 言
2013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19)召開在即,“基礎四國”在杭州舉行第17次氣候變化部長級磋商會議,會議就氣候變化大會成果和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的重要問題進行了磋商,認為大會優先任務是有效履行巴厘進程各項決定,兌現業已做出的承諾,特別是發達國家應根據其歷史責任,率先承擔全經濟范圍的量化減排指標,并切實兌現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支持的承諾。
早在2009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15)開幕前夕,印度、巴西、南非代表曾齊聚北京,共商氣候大會上的基本立場,源于國名英文的首字母縮寫,四國開始被冠以“基礎四國”稱謂。
基礎四國同時也是20國集團(G20)11個重要新興工業國家的重要成員,2012年基礎四國以占世界17.85%的GDP產出,導致了占世界34.75%的碳排放,中國和印度的碳經濟強度均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本文從發展階段、資源稟賦、技術水平三方面,比較分析基礎四國應對氣候變化基礎條件,以期為發展中國家公平獲取可持續發展提供政策依據。
二、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內涵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13:自然物理基礎》,以更多的觀測和研究證據證明了全球氣候變暖,進一步確認了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人類活動導致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半以上的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結論的可信度進一步提高,超過了95%;預估未來全球地表氣溫將繼續上升,到本世紀末將再上升0.3~4.8℃。
應對氣候變化包括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兩個有機組成部分。減緩,需要人類采取干預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者通過碳匯的形式將溫室氣體轉移。適應,是對自然或人類系統實際的或預期的氣候刺激或其影響而做出調整,以求趨利避害。
減緩氣候變化,需要采取相應的手段或措施。由于溫室氣體的排放與有關社會經濟和技術等驅動因子直接相關,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需要考察技術潛力,明確主要障礙因素,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以實現減緩氣候變化的目標。
適應是人類社會對預期或實際的系統功能、過程或結構變化而產生的影響,采取的一種有目的應對行為。一般而言,適應主體可以是人類社會和生態系統,其中包括資源環境系統、支撐系統和人文系統等。適應的目的,是通過降低人類社會對全球變化的脆弱性,減輕不利影響,增強有利影響,規避風險。
減緩是一項相對長期、艱巨的任務,而適應則更為現實、緊迫,對發展中國家尤為重要。減緩與適應必須統籌兼顧、協調平衡、同舉并重。
三、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條件
(一)發展階段
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從1990年開始發布用以衡量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標準,指數根據平均預期壽命、識字率、國民教育和生活水平計算,在世界范圍內可以進行國與國間的比較。
人均GDP并不是衡量人類發展的唯一指標,因此人類發展指數需加入兩個與生活品質有關的指標——健康和教育。人類發展指數是在三個指標的基礎上計算出來的:預期壽命,用出生時預期壽命來衡量;教育程度,用成人識字率(2/3權重)及小學、中學、大學綜合入學率(1/3權重)共同衡量;生活水平,用實際人均GDP(購買力平價美元)來衡量。人類發展指數的分類標準是相對的,2012年以國家總數187的四分位數作為人類發展指數分類的基礎,分為極高、高、中等和低人類發展指數。人類發展指數位列極高、高和中等的組別各有47國,低人類發展指數的組別有46國。巴西、中國、南非、印度位次依次為85、101、121、137,除巴西外,其余三國均處于中等人類發展水平。
鑒于所處的發展階段,基礎四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重要代表,堅持公平獲取可持續發展和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是氣候變化談判和氣候政治的基石。發展中國家當前仍然面臨應對氣候變化資金和技術的雙重約束。2012年發布的IPCC-SREX報告顯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世界銀行,在2007年和2010年開展的適應氣候變化的社會經濟成本研究中認為,發展中國家每年適應氣候變化的社會經濟成本不低于700億美元,并有可能超過1000億美元;如果要實現經濟轉型、走低碳發展的道路,建立節能低碳的社會經濟體系,更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二)資源稟賦
以能源和碳匯為基礎的資源稟賦,是決定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物質基礎之一。
碳排放主要來源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大規模使用,根據化石能源品種的碳排放強度進行分類,可以噸標準煤排放/噸CO2為界,將能源品種劃分為高碳能源、低碳能源和零碳能源,其中煤炭和石油碳排放強度分別為2.741噸CO2/噸標準煤和2.136噸CO2/噸標準煤,屬于高碳能源,天然氣碳排放強度分別為1.626噸CO2/噸標準煤,屬于低碳能源,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屬于零碳能源。
因此能源資源稟賦可以從能源消費結構進行分析。高碳能源比重越大,表明能源消費結構越不清潔低碳。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能源統計數據,2012年,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碳能源強度分別為2.359t CO2/tce、2.268t CO2/tce、1.274t CO2/tce和2.52t CO2/tce,世界平均水平為1.932t CO2/tce。其中中國、印度和南非也是G20中高碳能源煤炭消費比重超過50%的三個國家,而巴西由于零碳能源水電比重高達34.4%,碳能源強度僅為南非的50.5%,這就導致盡管巴西能源消費總量為南非的2.22倍,而碳排放總量僅高出南非12.19%的原因所在。各國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與優化,除了資源稟賦之外,還取決于各國資金和技術的實力。
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估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約儲存了2.48萬億噸碳,其中1.15萬億噸碳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茖W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長1立方米,平均約吸收1.83噸二氧化碳。林業具有多種效益,兼具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雙重功能,基礎四國除巴西外,其余三國森林覆蓋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強森林資源和保護與建設成為低成本減緩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技術水平
技術水平因素與發展階段緊密關聯,但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實用工具,技術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開發溫室氣體排放量較低的技術以及傳播創新以應對氣候變化,對于發展中國家減排極為關鍵。技術進步能夠從不同角度推動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包括能源效率、氣候友好技術發展水平(如碳捕獲技術等)、管理效率、能源結構等。一般所說的氣候友好技術,主要針對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車等重點能耗部門,既包括對現有技術的應用,近期可商業化的技術,也包括遠期可能應用的技術。例如,從現階段來看,能源部門的低碳技術涉及節能、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利用技術、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CCS)等領域的減排新技術。
當前基礎四國已經在應對氣候變化技術領域開展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合作,如在雙邊政府間科技合作框架下,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成為中巴、中南(非)科技合作的優先領域,氣候變化成為中印科技合作的優先領域。中國和南非開展了煤炭液化方面的技術交流,南非研究引進中國的燃煤鍋爐等離子點火技術。中國和印度開展了能源比較研究、青藏高原氣候與環境合作研究和聯合試驗。中國和巴西分別擁有世界最大的兩座水電站,三峽水電站和伊泰普水電站,2012年兩座水電站發電量均超過980億千兆瓦時,水電仍是兩國近期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戰略重點,在融資、基礎設施建設、設備制造領域水電合作是兩國能源合作的重要方向。
未來基礎四國要加強自主技術創新,同時要加強國際技術研發合作。加快技術引進、消化的速度,成為發展氣候友好技術的重要舉措。由于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實施技術標準指標可能會帶來技術或貿易壁壘及貿易保護主義,但是強制性技術標準,會促進企業淘汰落后技術,加快氣候友好技術投資和研發。
四、結論與建議
20世紀90年代啟動國際氣候談判進程以來,發達國家陣營與發展中國家陣營南北對立的基本格局貫穿始終。在南北對峙的基本格局下,針對不同階段或各種議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內部都存在許多不同的利益集團,其間的利益關系復雜多變。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以來,基礎四國均在磋商機制的基礎上持統一的立場出現,為發展中國家謀取公平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仍將是基礎四國的重要使命。
作為在世界氣候變化問題上立場一致的發展中大國,基礎四國加強基礎條件分析與能力建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所在。目前基礎四國的磋商機制和交往,僅限于應對氣候大會領域,基礎四國加俄羅斯構成的金磚國家,在全球經濟和政治領域發展無疑將發揮更加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基礎四國專家組. 公平獲取可持續發展——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科學認知的報告[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2~5.
[2]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IPCC 5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http://www.climatechange2013.org/images/uploads/WGIAR5_WGI-12 Doc2b_FinalDraft_All.pdf.
[3] http://ipcc-wg2.gov/SREX/images/uploads/SREX-All_FINA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