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國險資管理行業監管體系嚴密、經營機制完善、投資渠道靈活、資產收益穩定,其成熟的運營模式能夠為我國險資管理行業創新發展提供有益借鑒。本文全面考察了美國保險業的資產配置、投資政策、資金收益和監管特點,分析總結了其經驗教訓對我國險資管理行業發展的啟示,并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險資管理 美國經驗 啟示建議
[中圖分類號] F8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3)06-0100-03
[作者簡介] 姜茂生(1974 — ),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特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金融保險、國際投資。
一、資產配置結構合理
美國保險資產投資方式靈活,資金運用渠道廣泛,主要投向政府和企業債券、股票、抵押貸款和不動產、保單貸款四個方面。在壽險資產中,債券一直是最主要的投資品種,占比在50%以上;股票占比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上升,最近十年保持在近30%的水平,超越抵押貸款成為第二大投資品種;抵押貸款份額一路下滑,2002~2011年間平均占比6.7%;保單貸款和不動產投資占比不高,較長時期維持在3%和1%以下。美國壽險公司資產分為一般賬戶和獨立賬戶,二者資產配置結構顯著不同。2011年,一般賬戶股票占比2%,債券比例為72%;獨立賬戶則與之相反,債券比重為14%,股票比重高達79%。上世紀90年代以來,獨立賬戶資產管理規模大幅度上升,這是美國壽險公司股票配置比重提高的主要原因。
二、資金運用收益穩定
美國保險行業投資效率與穩定性較高,以壽險行業為例,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壽險資產凈收益率在8%~9%區間變化,90年代大體維持在7%以上,進入20世紀,受到宏觀經濟形勢和金融政策影響收益率有所下降,在5%~6%區間波動,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進一步降至5%以下,2009~2011年三年平均凈收益率為4.43%。雖然壽險資產投資收益從1980年以來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如果考慮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利率周期和通貨膨脹率等因素,目前收益率與其他國家和行業相比仍然處于較高水平和穩定狀態。美國保險資產長期保持較高的收益水平和穩定性,原因是保險公司具有擁有完善的投資管理體系,先進的投資理念,高效的投資策略、技術手段和風險控制能力,兼顧了保險資金運用的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動性原則。
三、投資監管制度嚴格
美國是對保險業嚴格監管的典型國家,實行以州政府為主、聯邦政府協調指導的雙重監管制度。聯邦政府設有保險局,主要負責聯邦洪水保險、農作物保險和犯罪保險等特定義務;全美保險監督官協會(NAIC)作為非盈利組織,也承擔保險監管職能。近年來,受金融危機影響和加強風險管理的實際需要,美國保險監督官協會監管協調功能不斷增強,在信息交換、最低償付能力要求、財務評價制度、技術法律援助及監管協調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美國各州政府是轄區內保險監管主體,均設有保險局,依照本州保險法,行使以償付能力和保護投保人利益為核心的保險監管權。建立了多層次投資監管制度,嚴格實行渠道管理和比例限制,如紐約州保險法規定,保險公司在普通股、合伙股份等股權方面的投資占其可運用資產的比例不得超過20%,投資于不動產的比例不得高于20%,海外投資不得高于10%等。嚴格的渠道管理、比例限制和償付能力監管,保證了美國險資管理行業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也成為保險資產配置結構基本合理、投資收益高效穩定的基礎。
除上述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保險監管體制之外,美國保險業立法和最終爭端解決分別由議會及司法系統負責,形成了“雙重多頭”監管及保險立法、司法、行政分離狀態。
四、經驗借鑒與啟示
(一)構建適合本國險資管理發展的監管制度
美國保險監管制度遵循權力制衡的憲政秩序,“雙重多頭”的嚴格監管方式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對保險投資規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借鑒其對行業規范發展和風險控制嚴格管理的模式和方法,結合我國經濟金融發展實際和險資管理行業特點,應盡快建立和完善一套由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企業內控和專業機構評估組成的,多層次、全方位的監管體系,按照“積極審慎”的監管原則,簡政放權,正確處理好發展與穩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打破固化思維,堅持制度先行,適時拓展投資渠道,強化風險動態監控,推進險資管理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始終堅持以償付能力為核心的監管重點
美國保險制度從開始就重視償付能力的監管,確保保險公司有財力兌現保險承諾,維護保險投資安全與市場穩定。目前,我國保險監管制度正在由市場行為合規性監管向償付能力監管轉變,也已制定出臺了相關的規定和條例,但總體而言尚未建立完備的輔助配套系統,缺乏財務狀況跟蹤、風險監控預警及風險處置的手段和技術,仍然處于事后“救火”的被動狀態。有必要總結借鑒美國保險償付能力監管制度,深入研究分析其經驗教訓,結合我國險資管理實際,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和標準,盡快完善我國保險業償付能力監管體系。
(三)發展專業化市場化的險資管理機構體系
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保險資產管理均通過專業化組織進行運作,一般包括保險公司內設專門投資部門、專業化資管公司和外部委托投資三種模式,提升了保險集團綜合經營的能力。在險資管理行業創新發展的背景下,我國應繼續依照準入條件增設險資管理專業機構,特別是支持達到標準的中小保險公司設立法人治理完善、股權結構合理的險資管理公司,進一步豐富多元化市場主體;針對險資運用渠道已基本放開,不同類別資產風險收益特征差異較大的實際情況,研究設立專業化的險資管理機構,滿足創新業務和另類投資的需要;適應市場化發展的需要,探索組建險資管理產品專業交易所,搭建險資管理機構、托管行、登記結算公司、投資者等市場主體的對接平臺,整合市場資源,提高行業效率。
(四)全面加強保險資金運用渠道和投資結構的政策引導
美國保險承保業務多半微利或虧損,能夠維系長期赤字經營的原因是險資運用帶來了穩定的投資收益,或者說保險業利潤來源主要依靠險資管理,其中的關鍵是通過政策引導建立了高效的投資渠道和投資結構。我國保險業盈利來源目前仍以承保業務為主,險資管理水平不高,市場競爭力弱,投資收益率整體偏低,這與保險業盈利模式與發展趨勢相悖,也不符合險資管理持續健康發展的要求,仍需繼續深化改革,不斷提升資產管理能力和盈利水平。一是在已相繼放開境外投資、基礎設施、股權和不動產投資等領域的基礎上,引導行業用好投資政策,實現由傳統金融向現代金融、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的轉變,實現增長方式和盈利模式轉變。二是盡快提高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積極通過業務創新和結構優化扭轉這一不利局面。三是逐步降低我國險資運用結構中存款比重過高的狀況,有效拓展資金運用渠道調整投資結構。四是深入探索保險資金用于保單貸款、抵押貸款及金融融衍生品投資的可行性及操作辦法,增強險資管理的盈利能力。在有效監控風險的前提下適時放寬保險資金貸款和投資金融衍生品的限制。
(五)妥善應對金融混業經營趨勢下險資管理發展的新挑戰
金融綜合經營是大勢所趨,客戶的多樣化需求,來自銀行、證券、基金、信托公司的激烈競爭,對險資管理投資策略、技術手段、人才團隊和風險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國各金融監管部門通過簽訂合作備忘錄、設立監管論壇等方式,加強信息共享與監管協調,強化對控股公司和關聯交易的監管。對我國險資管理行業而言,應對金融綜合經營有兩個方面需要把握:一是監管層面要建立協同監管機制,可由保監會主監管,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外匯局等部門共同參與,在資格審查、業務管控、運作監督、風險處置等方面強化綜合監管能力,形成信息數據共享和風險防控互補的監管模式,確保行業健康規范發展;二是險資管理公司要牢固樹立“資產負債匹配管理”的經營理念,嚴格管控風險,確保資產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
(六)逐步完善保險資產管理行業信息化建設
美國保險監管經驗表明,監管效率的高低取決于監管信息的全面性真實性、監管指標的標準化科學化、監管行為的制度化規范化等多方面因素。我國保險信息化監管相對滯后,雖已建立了“三網一庫”并積累了一定的信息資源,但現有監管信息系統缺乏統一規劃,技術手段和監管指標也沒有統一標準,智能分析功能及監管人員經驗明顯不足,無法有效實現系統集成和資源共享。我國應借鑒美國信息化監管經驗,充分發揮現代化技術特別是信息手段在保險監管中的作用,盡快建立完善信息系統和集中統一的保險行業數據庫,規范保險公司財務核算方法和統計指標,健全保險監管指標體系和風險預警系統,提高保險業監管效率和風險監控能力。
[參考文獻]
[1] 羅忠敏,王力主編.中國保險業競爭力報告(2012-2013)(DB/EB).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 孫建勇主編.中國保險資產發展報告(2011)(DB/EB).中國金融出版社,2012.
[3] 華寶證券研究所. 保險資產管理行業2012年度報告(DB/EB). 2013年1月。
[4] 張越昕.“大資管”時代下保險資管公司的挑戰和機遇[N].中國保險報,2012-10-16.
[5] 張立勇.發達國家保險資金運用主要做法中國化的思考[J].保險研究,2012(8).
[6] 顏韜.我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市場化發展[J].保險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