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楚
進入6月,關于熱錢加速撤離新興市場的討論驟然升溫。突然間,新興市場一片風聲鶴唳,股市、匯市和債市全線大跌,而首當其沖的中國也在經歷著熱錢撤離帶來的劇烈變化。數據顯示,6月第一周從中國股票基金中撤出的資金量達到了五年以來的最大規模,而從香港股票基金中撤出的資金更是達到了十年最高。
很多人擔心,一旦熱錢大規模流出中國,會導致資產價格泡沫破裂、加劇金融風險,進而對于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6月24、25日,中國股市暴跌,并創下四年以來的最低點,也印證了人們的擔憂。更有相關人士驚呼,如果外資不計成本的撤離新興市場,無論是中國,還是東南亞亦或者其他新興市場國家都面臨最重大的經濟危機。對此,《人民日報》撰文指出,熱錢撤出不會掀起大風大浪,因為我國經濟基本面尚好,對外商直接投資仍具吸引力;同時,與其他新興經濟體相比,中國經濟規模大,熱錢出逃不會動搖中國經濟的穩定性。
暫且不論熱錢撤離的影響幾何,從經濟學的本質上看,熱錢可謂是劣跡斑斑,它最習慣在股市、樓市暴漲暴跌的地方狂撈一筆,而在“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豬你漲”的背后,也有熱錢的魅影。熱錢的最大特點就是短期、套利和投機,擾亂了金融秩序,造成虛假繁榮,抬高了物價。在它轉身撤離,留下的都是爛攤子。記憶最深刻的是1997年泰國奉行高利率政策,大量熱錢涌入泰國,泰銖貶值后,熱錢迅速逃逸,使泰國的經濟崩潰。
在全球化下,熱錢的四處涌動是不可控的,因為它始終是以追求高收益為目的。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摒棄熱錢,因為他們既不創造就業,也不提供服務,它只會在證券和貨幣的價格波動中取得利潤,具有極大的投機性和破壞性。
換個角度,如果去洞悉熱錢的軌跡,我們是不是就能知曉國內外經濟、金融中那些更確切的一些信息、并為我所用呢?畢竟熱錢的敏感度是最高。都說熱錢是信息化時代的寵兒,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全球經濟、金融的趨勢,對各個金融市場匯差、利差和各種價格差,對各個國家的經濟政策,都具有高度的敏感,并能迅速做出反映。而在高信息化與高敏感性的基礎上,由于是有錢可賺它們便迅速進入,風險加大則瞬間逃離。此番熱錢大面積撤離新興市場,不管能不能扎破金融資產泡沫,起碼也給投資者提個醒——國際資本的撤離往往就是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