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金花
摘 要:抓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預防學生的心理疾病,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少年兒童的人格發展,它能使學生的人生之路更加絢麗多彩。
關鍵詞:寄宿制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預防;維護;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在社會上、學校中和家庭里,時常發生的問題,很多都是因為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所形成的。所以,我們無論是從實施素質教育的角度,還是從解決學生管理中的深層次問題出發,重視抓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勢在必行的。抓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預防學生的心理疾病,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學生的人格發展,有利于提高學校日常管理的成效。
一、寄宿制學生的當前狀況
1.學生寄宿的6大原因
根據現有資料統計,學生寄宿的原因有6大類:由于整合教育資源合并學校;家長工作太忙沒時間照顧孩子;一些高收入家庭,家長希望孩子過普通人的生活而讓他們去寄宿;家長希望通過寄宿制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生活能力;家長認為讓孩子寄宿可以有更多時間學習;還有一些家庭經常存在一些矛盾,或是再婚家庭,寄宿制學校自然成了孩子最好的“避風港”。
2.寄宿生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1)學習問題。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一些學生價值觀錯位,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缺乏計劃性,學習習慣不良,考試焦慮,競爭意識不強,厭惡學習,逃學、曠課。
(2)人格問題。由于種種原因,使部分學生多愁善感、害羞、自卑、粗心大意,自控能力差,情緒不穩定。
(3)學校教育問題。一是重教學成績、輕特長發展,重校內活動、輕社會實踐,重優秀學生、輕弱勢學生,重解決問題、輕發現問題。二是學校、教師的教育理念還不科學,強調制度管理多,忽視以情感人少;只注重批評處罰,忽視了思想轉化工作。這些做法,都不利于解決學生心理健康上的問題。
(4)家庭問題。一是有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使學生嬌氣十足,這樣的孩子必然會形成傲慢、自私、惟我獨尊等不良心理;二是有些家長對孩子出現的問題,總是過分訓斥或貶低,這樣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學生產生自卑、消極等不良心理。三是留守兒童缺少父母之愛和應有的教育,內向、膽小怕事。
(5)社會與道德問題。社會環境還存在著許多不利于少年兒童成長的因素。如封建愚昧思想、自由化思想、低級趣味文化等這些現象,無時不在侵襲著小學生美好、純潔的心靈,因此導致一些學生說謊、不禮貌、小偷小摸、吸煙、喝酒、打架、欺負弱者。
二、做好情感適應培養是寄宿生活的良好開端
一個人剛剛來到一個新的環境,最先體驗到的是陌生和孤獨。特別是一些性格內向、有自卑感的學生,內心更是體驗深刻,會引發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1.宿舍
宿舍是休息和放松的場所,學校對學生生活要實行人文化管理,努力營造宿舍內部團體氛圍。每個學生身上都帶著個性的烙印,生活老師就是這里的家長,她們像父母一樣體貼和周到,生活教師會經常組織一些團體小游戲,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合作精神,學習寬容和接納,正確引導他們在這里相互磨合、互敬互愛、共同建立一個和諧的家庭,為他們的寄宿生活打開美好的篇章。
2.班級
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到一年級的小學生的角色轉換,周圍環境、作息時間、學習任務的改變都對學生是一種嚴峻的挑戰,這些都容易產生焦慮、抑郁和退縮行為,為今后的學習生活或人格的發展設置了障礙。學校要求班主任在開學之初重點放在多組織活動上,如“認識新朋友”“介紹我自己”等游戲,及早讓全班同學相互認識和溝通交流,消除學生的陌生感,增強歸屬感。同時也使他們在別人的肯定和欣賞中獲得自信,感受到從尊重和欣賞別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學生在游戲中以最快的速度相互熟悉和開放自己,結識新的伙伴兒。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幫助和引導學生建立群體意識,有助于滿足學生安全感和歸屬感以及其他情感的需要,是幫助學生快速適應寄宿生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學校搞好教育教學的基礎。
三、抓好日常學生心理素質教育
學校、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能夠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做他們的好朋友、好師長,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對于處在壓力中的學生進行心理素質的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養他們樂觀、堅強的心理素質。
1.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要注重以人為本,追求知識、能力、創新精神、情感品德的和諧統一,追求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整體素質的全面、均衡發展。
2.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要關注全體學生
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喜歡的學生和令自己頭痛的學生,總有情緒好和情緒不好的時候,但教師職業要求每個教師都不能將自己的好惡和消極的情緒帶到教育教學中來。要經常表揚和發現學生的優點,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學好,增強自信心。要給每一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學生“跳一跳”就可以達到目標。學生一旦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便會樹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從而集中精力面對生活、學習的挑戰。
3.在班級中進行健康心理的培養
教師要組織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從而充實學生的課余生活。利用好學校的藝術節、英語節、陽光體育活動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顯示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動中培養集體榮譽感、責任感,培養他們遵紀守法的自覺心和吃苦耐勞的品質。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并能懂得珍惜生命、關愛生命、珍愛生命。這樣,他們才會勇敢地面對困難和挫折。
總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但是它的開展對于我們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有著重大的意義。在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今天,學生成長所面臨的已不是生活的壓力,而是精神生活的渴求。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當前新理念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條件,它能使我們的教育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應,它能使學生的人生之路更加絢麗多彩。如果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寄宿生活中學會溝通,擁有友誼,增長自信,那么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學校、我們的明天都將是充滿希望的。
參考文獻:
齊曼.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淺議[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0(01).
(作者單位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南壩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