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君
摘 要: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大,以前的老城區已不在適應城市的發展擴張,為了配合政府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就需要企業從大局著想,根據政府的安排進行搬遷,為了補充企業的損失,政府也會在資金及政策上給予企業更多的優惠,但稅法天天都在更新,企業年度所得稅匯算清繳的時候,應該依據哪項政策呢。
關鍵詞:政策性搬遷 所得稅匯算清繳 國稅公告
近幾年隨著各地經濟的飛速發展,樓市的快速擴張,房價的居高不下,房地產企業大量購置土地,建設商品住房商鋪,以及配套設施等等各種因素,使得原先的城市布局已經不再適合新型城市發展的需要,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得不進行搬遷,退出城市邁進經濟開發區是現行比較有效的措施之一,在此以國稅函2009年118號和2012年40號文件為例,企業搬遷分政策性搬遷和非政策性搬遷有的也稱為商業性搬遷,前者是因政府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性原因進行的被動搬遷,后者則是企業為了擴大發展或合并等原因進行的自主搬遷。搬遷收入主要是對被征用資產價值,搬遷、安置,停產停業形成的損失,資產搬遷過程中遭到損毀等給予的補償,有政府或者其他部門撥付的補助,企業自身搬遷資產處置的收入及其他各種補償性質的收入等,118號文件所規定的收入僅指從政府部門取得的而40號文件把這一范圍擴大為政府和其他部門,比如保險公司的賠償款等,但是企業由于搬遷處置存貨取得的收入是不可以作為企業搬遷收入的,這應該按照正常經營活動取得的收入處理,兩者不能混淆。而搬遷支出主要包括搬遷過程中的費用(含安置職工,停工企業支付給職工的工資福利,臨時存放搬遷資產等發生的與搬遷相關的費用)和由于搬遷所發生的企業資產報廢處置支出等。如某企業政策性搬遷發生的費用和政府的補助一直都是按照國稅函【2009】118號文件執行的,從2008年規劃搬遷至2013年搬遷完成用了五年的時間,在此期間實際取得的搬遷補償及收入依次為600萬,500萬、300萬、300萬、100萬,實際費用支出為600萬,400萬、400萬、200萬、50萬,按照118號文件中的有關規定企業根據規劃搬遷用搬遷或處置收入購置固定資產和土地使用權,或者固定資產進行改良改造的,安置職工的,準予從搬遷或處置收入中扣除,余額計入企業應納稅所得額中,同時也規定從規劃搬遷次年起的五年內,其取得的搬遷收入或處置收入暫不計入企業當年應納稅所得額,在五年期內完成搬遷的,企業搬遷收入按上述規定處理,也就是說企業在2013年以前完成搬遷的話,所取得的搬遷收入及處置收入1800萬扣除購置改良改造固定資產1650萬后的余額150萬暫不計入企業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計征所得稅。在向稅務機關進行納稅申報時,稅務機關卻要企業按照最新出臺的國稅函2012年40號文件執行,搬遷收入包括政府補償款等都要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征稅,搬遷期間新購置的各類資產發生的支出也不得從搬遷收入中扣除,待清算結束時一次性計入,也就是說在搬遷的這五年里企業收到的1800萬補償要照常征稅,購置資產的1650萬支出也不能從搬遷收入中扣除,只能等到搬遷結束進行清算的時候才可以扣除,從本質上看40號和118號公告是一致的,只是在計算方法上有些差異,但是40號公告這樣從企業救命的搬遷補償資金中強行拿走用于重建的一部分資金,大大的增加了企業搬遷期間納稅負擔,對于政府主導的政策性搬遷,就算按照市場價格得到補償款很高,但是要完全按照現有的經營條件恢復生產經營能力,這些補償款跟資產損失支出相比,實在是太少了,入不敷出,新購置的資產也不允許扣除,就導致企業資金緊張,影響整體搬遷進度。在40號文件中也提及到了企業如果在五年內完成了搬遷還是可以按照118號文件繼續執行下去,如果超過了五年就要按照40號文件執行,這就造成了企業與當地稅務機關在政策理解上的偏差,有些稅務機關對公告的理解不夠透徹,看公告只看一半,斷章取義,只看能征稅的條文,而忽視例外的條款,只看到了被拆遷企業的錢,不考慮企業的經營是一個持續發展和長期的事情,想當然的就認為企業以前執行的政策立即作廢,要按照新出臺的政策執行補稅或者不允許扣除等等,這樣做無形中也給企業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總體來說,118號和40號公告都是為了減輕企業的負擔,方便稅務機關操作,所以企業在規劃政策搬遷的時候,要積極的與當地稅務機關溝通有關的優惠政策,配合當地政府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搬遷,從始至終嚴格按照公告的規定執行,做到合情,合理,合法,最大限度減少企業的損失和不必要的額外支出。
衷心感謝作者、專家、讀者的投稿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