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真增
摘 要:隨著我國天然氣工業快速發展通道的背景下,城市天然氣消費是天然氣下游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天燃氣輸差率超標也將是困擾城市燃氣公司的難題,它已成為行業解決的技術和經濟管理問題,為什么有這樣大的輸損,如何減少這些輸損,文章對輸差原因展開了一些分析并淺談了如何有效的控制。
關鍵詞:管道燃氣 輸差 原因及控制管理 經濟效益
一、燃氣輸差的含義
燃氣輸差就是燃氣供應量(上游供氣方計量的燃氣總量)與燃氣銷售量(用戶端使用的燃氣總量)之差。這里的銷售量通常是指用戶抄表氣量。
燃氣輸差計算公式:(Q1-Q2)/Ql×100%
公式中Q1為上游供氣方計量的燃氣總量,即供應量;Q2為用戶端使用的燃氣總量,即銷售量。
燃氣輸配管網有點多、面廣、線長的特點,加之溫度、氣壓的影響,所以燃氣公司在運營管理都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燃氣供銷差即輸差問題。
燃氣輸差的主要成因
1、計量器具的誤差
任何一種出廠的計量器具其本身都有最大的允許誤差。目前天然氣的計量器具主要為智能旋進流量計、孔板流量計和超聲波流量計、羅茨流量計。他們的最大允許誤差分別為±0.5%和±1.0%不等。由于重慶市酸雨多、氣候狀況不佳和居民飲食習慣等影響,氣表更容易腐蝕和老化,使用期限縮短,特別是在用戶加大用氣量時,燃氣表若經常處于最大流量情況下運行,會加速燃氣表的損耗,縮短使用壽命,從而使計量不準確。這也成為影響燃氣公司輸差的重要因素。
2、使用條件變化引起的誤差
由于過流氣量變化較大而產生的超量程問題也將帶來較大的測量誤差。由于城市燃氣具有非常明顯的波峰波谷現象,晚間用氣量很小,白天將出現早晨、中午及傍晚等幾個用氣高峰,而孔板流量計量程比最多不能超過1:4,從而很容易出現超量現象,尤其在沒有調峰設施而又主要以民用氣為主的城市這一現象顯得尤為突出。
3、巡線工作人員工作不到位
檢漏工作不到位,發現違章建設、違章用氣、管道和閥井、調壓器等漏氣應及時報告或處理,這是城市燃氣市內管網巡查、檢漏工作人員的重要職責。由于其工作的流動性和彈性,有的巡線工缺乏責任心,有的不按規定巡線,或者不巡線,致使一些長期漏點未被發現;城市建設挖斷管道的情況時有發生。造成大規模的停氣放空;閥井、調壓器年久失修,特別是有閥井排水不及時,長期水淹銹蝕而導致泄漏嚴重;抄表工責任心不強,對嚴重銹蝕的大小氣表,計數器鉛封和計數器損壞的報告不及時。
4、輸配管網的損壞和老舊
天然氣輸配管網的損壞主要由直接人為外力損壞和間接人為外力損壞引發。前者是指人的直接作用造成輸配設施損壞、如建筑和道路施工中挖壞,鏟壞、壓壞天然氣管道及其輔助設施等。后者是指人為因素間接造成的輸配設施破壞造成的輸配設施破壞,如在埋地管道上方構筑建筑物或堆積重物,日積月累的各種人為地面活動,可能對管道造成損壞。
腐蝕是導致天然氣管道老舊的主要原因,包括鋼管穿孔、破裂的重要因素。目前城市天然氣輸配管網腐蝕主要來自于管道外腐蝕。外腐蝕與管道外壁防腐蝕絕緣保護層的工程施工質量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如果管道外壁的防腐設計合理防護層材料合格、施工質量符合要求,土壤的導電棒、外界的交流電干擾等主要腐蝕因素不會對管網構成危險。
二、 輸差的管理措施
1.提高天然氣交接計量的準確性要有效地控制輸差,建立完善的計量體系,就必須從源頭抓起,天然氣購入量計量的準確性是控制輸差的基礎。購入量計量環節的核心是上游公司交接計量的準確性,我公司已在門站安裝比對流量計,建立和完善了門站的計量系統,有效地監測了交接計量的準確性。
2、加強對計量器具的維護保養,制定相關的計量器具制度,定期對計量器具進行維護保養,并且按國家相關規定定期對計量器具進行檢驗,確保計量器具計量的準確性。
3.針對燃氣波峰波谷的現象,燃氣供應企業要加強自身管理、杜絕跑、冒、漏現象,建議分區域計量檢測系統,定期對輸氣管網進行試漏,按時進行計量數據的比對,將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4.加強巡線、檢漏、稽核、稽查工作,及時發現漏氣點、違章建設、違章用氣和用氣異常情況。對主支干線、庭院管線、閥門、調壓器等漏氣點,城市建設危及管道安全、用戶私拉亂接管踐的情況,氣表誤差大和用氣波動大的用戶,要及時報告和處理,對巡線工配備必要的檢漏工具,并制定一套管理巡查制度。做到有布置、有行動、有記錄、有檢查、使該項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經常化。同時,不定期對天然氣用戶檢漏,尤其大型工業、商業用戶,公告市民配合燃氣企業檢漏。
5.輸配管網的控制方法,首先為了防止道路或其他地下線施工時對埋地燃氣管道的損害,必須在埋地管道上方設置警示標線,對地上、地下的燃氣輔助設施設置安全防護裝置以及警告標志。其次,為了提高管道(主要是鋼管)的防腐能力,首先要求所選擇的外涂層絕緣性能和抗沖擊能力強,不過即使選擇的外涂層絕緣性能和抗沖擊能力強,但施工粗野,不規范,或者防腐施工質量不符合要求,均會導致外涂層失效。因此,必須確保施工質量。
城市燃氣輸差管理是燃氣公司面臨的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任何一個環節被忽略,都可能導致輸差問題的出現。筆者在工作實踐過程中發現,輸差控制不但要重視技術策略,還要加強制度建立和完善運營管理。因此,要從技術、制度、管理等方面對輸差進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