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能魁
人口年齡結構是最基本的人口結構,是社會構成的一部分。它深刻影響著人口過程和社會結構的各方面。本文立足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對延人口年齡構成狀態進行描述與分析,旨在為政府和有關部門全面正確地把握延平人口發展趨勢、特征,為制定社會經濟發展決策規劃提供有益參考。
一、人口年齡構成發展趨勢分析
(一)年齡結構基本特征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 繪制延平人口年齡金字塔如下圖:
延平人口年齡金字塔顯示:年輕人所占比重較小,中年人比重較大,對照人口年齡金字塔類型,延平人口表現出典型的“年老型”特征,亦屬縮減型,預示著未來人口發展呈縮減趨勢,由此也說明了計劃生育政策給人口的發展帶來的積極效應。同時,從人口金字塔可以看出,20-29年齡段人口比重只有6%,明顯偏少,顯示出延平人口發展年齡空間上的非均衡性。
(二)靜態人口類型判斷
根據國際上對人口靜態類型的判斷標準,延平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0-14歲人口比重為16.84%、65歲以上人口比重為10.21%、老少比為60.66%、年齡中位數為37.89歲,分別超出年老型標準13.16、3.21、30.66個百分點和7.89歲,充分呈現出延平人口的老年化的顯著特征。
(三)年齡發展趨勢分析
根據“四普”(1990年)、“五普”(2000年)、“六普”(2010年)分年齡組人口資料,經分年齡組計算顯示:0-14歲人口比重呈下降趨勢,平均每10年下降5.33個百分點,15-64歲、65歲以上人口比重呈上升趨勢,平均每10年分別上升2.62、2.71個百分點,老齡人口上升速度比勞動年齡人口快0.01個百分點,人口發展趨勢從1990年的年輕型步入2000年的老年型,并有持續加速老年化趨勢。
(四)年齡構成指數分析
根據“四普”(1990年)、“五普”(2000年)、“六普”(2010年)人口資料計算顯示:總撫養比和少兒撫養比呈逐步下降趨勢,平均每年分別下降了0.53和0.89個百分點,老年撫養比呈上升趨勢,年均上升0.35個百分點,據此,有兩個問題應引起關注:一是勞動年齡(15-64歲)人口相對增長,處于經濟發展的良機,但也可能出現勞動力相對過剩,產生就業難問題;二是家庭對老年人的撫養負擔逐年加重,對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五)平均預期壽命分析
根據前三次人口普查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計算結果顯示:延平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5歲,男性平均預期壽命為73.74歲,女性平均預期壽命為76.52歲,與前三次人口普查相比,平均預期壽命向長壽化發展,但女性平均預期壽命比男性高2.78歲,平均預期壽命長壽化給我們的提示:今后應加大對老齡人口的關注。老年人口增加,社會撫養人口也逐漸增加,社會負擔也會逐步加重。這種人口年齡結構會深刻地影響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提出新的問題和嚴峻的挑戰。
二、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一)對家庭撫養負擔的影響。當獨生子女父母進入老年后,家庭的代際撫養比將大幅度提高。未來家庭在一定階段內的普遍模式是4:2:1,一個成年孩子將負擔6個長輩,使家庭逐漸向小型化和核心家庭化發展。同時,一方面,由于生命質量的提高,平均壽命再延長,另一方面,由于出生率降低,一對夫婦只生一、二個孩子,承擔照料老人的后輩人數減少,這種發展變化趨勢又必然削弱家庭贍養和保護老人的功能,使我國傳統的以家庭養老為主的模式受到沖擊,結果是必然加重家庭照料、護理老人的負擔。
(二)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一方面,農村老人一般為“不富又老”,同時又缺乏相應養老保障,沒有能力住進養老機構。另一方面,在農村,尤其在較偏遠的農村,由于青壯年外出較多,出現的大量“空巢老人”,他們沒有子女陪伴,幾乎和孤寡老人一樣,要獨自承擔生產和家務勞動,獨自面對就醫、維修房屋、取暖等很多生活難題,孤獨地度過晚年,這是我們要正視的、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三)對社會消費結構的影響。老年人口由于自身的生理機能及活動內容、活動方式和心理狀態等方面的變化,必然影響其衣食住行的生活需求和消費結構,消費方式的較大變化。在穿的方面,老年人對花色、品種,款式上多注重依據季節的變化及時調節冷暖,色彩大方,款式合身,舒適方便的衣著;在吃的方面,注重吃的質量,需要營養全面和品種多樣的細軟食品;在醫療保健消費方面,由于老年人一般抵抗疾病的功能較差,發病率較高,需要較多的醫療、護理。因為此外,老年人在住房環境方面、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要求。
三、基于老年人口的社會經濟發展路徑
(一)發展養老事業,健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一要大力發展公私養老機構。由政府牽頭建立養老機構服務等級與收費標準掛鉤制度,并出臺相應優惠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事業的發展以解決老人進不去、住不起問題;二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事業。構建一個多元化、多層次化的混合型老年保障體系,建立起全覆蓋的“新農保”、城鎮老年居民養老保障、“土保”各類保障互通銜接的城鄉一體化養老保障體系,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醫保并軌為城鄉居民醫保;三要建立和完善社會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出臺一系列推動社會居家養老服務產業化的扶持政策,為老年人提供各類人性化服務,如推行助老代購、代運、代辦和水電上門服務,落實社區醫療保健、文體娛樂服務措施,提供“暖巢”慰藉、幫困助養等服務活動。
(二)開發銀發市場,促進社會消費結構轉型。一是轉變服務觀念。要求各種消費產品結構、產品規格、式樣要跟上老年人口增長需要的變化; 二是創新服務內容。要求各類文化設施、文化活動內容和方式,教育體制、教育結構、教育內容和方式要跟上人口年齡結構改變相應的變化。 三是拓展消費市場。開發“銀發市場”,重點開發與老齡人的衣、食、住、行以及教育、文化、衛生保健等消費市場,拉動消費需求。
(三)創新農村養老方式,促進人口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一是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留住青壯年人口。應采取積極政策、資金、技術等扶持等辦法,切實營造良好的農村創業環境,就地化解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減輕勞動力就業壓力,讓青壯年人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為父母提供物質上和精神上的贍養扶助,使老年人能感受到天倫之樂,從而安度晚年。二是建立土地有償流轉制度,籌集部分養老資金。通過土地有償流轉制度,將一些留守的土地轉包給那些種地能手來經營,由他們每年固定支付給土地出讓者一部分租金,減輕留守老人的勞動負擔。三是建立小規模家庭式養老點,轉變養老模式。一方面,由具有一定條件的家庭愿意有償撫養老人的,可根據條件接受幾位老人到家里生活,實行全托養和半托養,全托養,即老人吃住全包,半托養是指老人白天在托養者家里生活,晚上自己回家休息。另一方面,轉變看護的模式,由于條件限制,養老院不一定能覆蓋到每一個村,此時可以采用流動看護模式。以村為單位,在每村組建一個流動看護組,根據每名老人的實際要求,上門服務,每日流動地對老人進行看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