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摘要:自20世紀70年代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浪潮推開之后,各國的金融機構都向著混業經營的方向發展。但我國現在仍在實施分業經營的管理模式。本文試圖對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模式進行比較,并基于我國的一些現實狀況,給出關于我國金融業經營模式選擇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分業經營;混業經營
一、兩種經營模式利弊分析
分業經營模式其核心在于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之間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各行之間有嚴格的業務界限。混業經營模式是指銀行不僅可以經營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還可以經營投資銀行業務,包括證券承銷交易、保險代理等。實行混業經營模式的金融機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德國式的全能銀行,銀行依法從事包括投資在內的,涉及商業銀行、證券、保險業務的各種金融業務,二是金融控股公司,此形式在英國和美國最為發達和典型。分業經營和混業經營模式各有利弊,沒有任何一種模式占有絕對的優勢。它們在金融機構體系中占有各自的地位,發揮各自的優勢。
分業經營模式的優勢在于:降低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避免貨幣市場的資金直接流入高風險的資本市場,維護金融穩定。客觀上起到遏制壟斷、維護競爭的作用。專業化分工,易于監管。但其也有弊端:分業經營的金融機構,其提供的產品品種單一,難以分散風險。
混業經營模式的優勢在于:可以為客戶提供較全面的金融服務,有利于擴大經營范圍,實現規模經濟。通過提供多樣化的服務,降低了單一品種的風險,分散了經營風險。其弊端在于:存在著相當大的管理難度,且同一集團內從事存貸、共同基金、咨詢、商業銀行與保險等業務部門之間有潛在利益沖突。
二、國際金融業經營模式比較分析
由于德國的全能銀行模式和英國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兩種非常成功的從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轉變的經營模式,因此,我們以德國和英國為例,進行比較分析。
(一)德國經營模式的轉變
盡管德國是全能銀行的起源國,經過長時間發展后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上混業經營體制最為發達的國家。但在2002年以前,德國金融監管當局采取的依然是分業監管模式:由德意志聯邦銀行和聯邦銀行監管局依據《聯邦銀行法》,對銀行業聯合履行監管職能;至于證券業、保險業,則分別由聯邦證券交易監管局和聯邦保險監管局予以監管。這樣,在長期內德國形成了分業監管的金融運作模式。
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銀行面臨信貸風險增加、同業競爭激烈、內部機構臃腫以及銀行盈利水平下降的挑戰。金融業內部的重組使德國出現了一些大的金融集團,這些都使得銀行業、證券投資和保險業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例如,安聯保險公司與德累斯頓銀行的成功合并就實現了金融集團內部業務的重新整合。這些都使得銀行經營風險日趨復雜化、多樣化、國際化。
在分業監管模下,各專業監管機構鑒于監管范圍的束縛,部門利益時常發生沖突,對于跨行業金融產品的監管權利或是相互爭奪或是互相推諉,引發了不同程度上的“監管真空”和重復監管。因此僅僅依賴于各專業監管機構的“主動性”協調難以對眾多跨行業金融產品實施有效監管。針對分業監管模式的上述缺陷,德國金融界和學術界關于改革金融監管組織結構的呼聲也越發高漲,出現了要求將銀行、證券、保險監管機構集中統一的趨勢。
2002年,德國在合并了原銀監局、證監局和保監局三個機構的基礎上,成立新的金融監管局,履行對德國金融業統一監管的職能。它是具有法人資格的聯邦金融監管機構,直接對財政部負責。金融監管局按照德國金融機構的業務和功能,對其組織機構進行了特別的設計。
(二)英國監管模式的轉變
1997年以前,英國金融業實行的是分業監管體制,涉及到英格蘭銀行、財政部、證券與投資管理局、貿易工業部等政府部門,主要有9家監管機構。這些監管機構分別行使對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投資業、房屋協會等機構的監管職能。英國貿易工業部則從公司法層面對違反公司法的金融機構進行監管。
由9家主要的監管機構及若干法律構成的監管體系,使英國成為較典型的多頭金融監管的國家之一。眾多金融監管機構職能復雜、相互交錯。這些監管機構分別發布各自的指令,有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指令。分業監管的格局不僅使監管成本增加,監管效率降低,監管者與被監管者間容易產生爭議。多個監管機構的并存,也使每家監管機構缺乏足夠的權威,當一家金融機構發生危機需要解救時,監管部門協調一致行動有時是費時費力的,很容易耽誤挽救的時機。分業監管從體制上看,存在著協調與配合困難等固有缺陷。
1997年5月,英國成立了金融服務監管局(FSA)。FSA其內部職能部門設置分為金融監管專門機構和授權與執行機構兩大塊,前者包括銀行與建筑協會部、投資業務部、市場與外匯交易部、退休基金檢審部等,后者有授權部、金融罪行調查部、特別法庭秘書處。FSA作為英國唯一的、獨立的、對英國金融業實行全面監管的執法機構,擁有制定金融監管法規、頒布與實施金融行業準則、給予被監管者以指引和建議以及籍以開展工作的一般政策和準則的職能。
2000年6月,英國女王正式批準了《2000年金融服務和市場法》。該法明確了新成立的金融監管機構和被監管者的權力、責任及義務,統一了監管標準,規范了金融市場的運作。根據有關法律,FSA擁有監管金融業的全部法律權限,并從2001年12月1日起開始行使其全部監管職能,但其并不是政府機構,而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的監管組織,它的經費收入直接來源于它所監管的金融機構。
三、我國金融業發展模式的啟示
混業經營是中國金融業的未來發展趨勢,這是國際、國內形勢所決定的,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首先,信息技術的進步,模糊了單一金融業務之間的界限。隨著科學技術的創新與進步,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進步,信息共享已成為一種趨勢,而信息共享必然會導致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整合,從而模糊銀行、證券與保險業務之間的界限。其次,金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決定了金融混業經營的必然。金融技術的進步和金融創新加快了國際資本的流動速度,也加快了金融全球化的進程。70年代末80年代初,許多發達國家還有一些發展中國家紛紛實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放松金融管制,允許銀行、保險和證券業從分業經營轉向混業經營。近十幾年來,全球爆發了規模空前的金融業并購熱潮,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之間的交叉并購成為新熱點,大銀行全能化與綜合化經營成為大勢所趨。新的重組浪潮不僅包括銀行之間的兼并,而且包括銀行與投資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之間的跨業兼并。第三,客戶對金融商品需求的多樣化,促使金融業改變陳舊的經營理念。客戶對金融商品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大多是綜合性需求。因此,客戶都希望得到“一站式”全過程金融服務,即在任何一家金融機構都能得到各種各樣的金融服務就如同在“金融超市”選購金融商品。而這一切,在分業經營下是很難做到的,只有在金融業實行混業經營的情況下才能做到。第四,中國金融業的經營現狀,迫使金融業改變舊的經營模式。我國的分業經營制度,把銀行、保險和證券業的業務范圍分別限制在一個更狹窄的范圍內,金融業的風險實際是更加集中和擴大。實行混業經營,發展全能型銀行是提高經營效益的有效途徑,因為隨著業務范圍的擴大,多樣化的業務具有內在的平衡特征,可利用內部補償機制來穩定銀行的利潤收入,分散金融風險。(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參考文獻:
[1]曾康霖 虞群娥. 辯證地看待銀行業的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 [J]金融研究2003(07)
[2]陳志. 銀行監管、貨幣政策與監管改革路徑 [J]金融研究2001(01)
[3]趙善華. 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轉變條件下的金融監管 [J]經濟問題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