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青東 陳雨花
摘要:次貸危機以來全球經貿格局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經貿合作深化促進了金融保險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在剖析廣西金融保險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基礎上,提出了未來廣西高校面向東盟培養金融保險國際化人才過程中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外語教學多元化、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CAFTA;金融保險人才;國際化
因流動性不足而引發的“次貸危機”已過去了三四年,但其對國際經濟的負面影響依然在持續,已經并將繼續改變全球經貿格局:危機不僅使得諸如歐美金融市場倍受打擊,美國、日本和歐盟大部分工業化國家出現了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由危機衍生出來歐元區債務危機、美國財政與債務問題等仍然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內影響全球經濟重振主要因素。區別于歐美發達國家令人沮喪經濟增長和出口增長緩慢的局面,東盟主要成員國的經濟增長已基本恢復,且保持了較高的出口增長率 。作為中國-東盟自貿區(CAFTA)主要成員的中國來說,2011年歐盟和美國依然以5672.1億美元和4467億美元的雙邊貿易額保持第一和第二大貿易伙伴,但東盟以3629億美元的雙邊貿易額已取代日本(3500億美元)成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因此,在發達國家未來經濟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東盟國家經濟的持續增長將進一步強化東盟在中國經貿戰略中的地位,急需加強面向東盟的金融保險國際化人才培養以滿足國家經貿戰略的轉移。
一、 CAFTA深化發展與金融保險國際化人才需求
金融開放在國際經貿關系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橋梁、紐帶和加速器的作用。伴隨著產品、資本和技術等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加入WTO以來,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發展。數據顯示,2005-2011年期間,在華外資保險公司由40家增加到了51家,外資保險公司資產由659億元增加到了3183億元 。在華外資銀行業營業性機構 數由2005年的207個增加到了2011年的387個,在華外資銀行業機構總資產已由2005年的7155億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21535億元。此外,2011年尚有13家外資參股證券公司、39家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3家外資參股期貨公司、57家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5家境外交易所在中國設立了駐華代表處。
在外資金融機構本土化的同時,中資金融機構的國際化也發展迅速。2005年僅有工、農、中、建、交等5家大型商業銀行在境外設立了78個分支機構,而到2011年底,僅5家大型商業銀行設立的海外分支機構已達到105家,并收購(或參股)10家境外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也設立6家海外機構、參股2家境外機構。此外,還有8家中小商業銀行設立14家海外機構,2家中小商業銀行收購(或參股)5家境外機構 。
重要的是,伴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和經貿合作關系的進一步深化,中資金融機構正積極構建與中國經濟全球化相匹配的全球服務網絡,繼續推進和優化東盟海外機構的布局。據統計,2005年僅有工、農、中、建、交5家大型商銀行在東盟國家僅僅設立了10家分行,且有一半機構設在新加坡,截至2011年底,這5家大型商業銀行在東盟地區設立的分行數已達到20家,其中僅中國工商銀行在東盟國家設立的分支機構數就達到9家(包括新加坡、河內、孟買、萬象和金邊5家分行和工銀印度尼西亞、工銀泰國、和工銀馬來西亞和工銀仰光4家有限公司),以基本形成全面覆蓋東盟重點區域的戰略格局。此外,緊靠東盟的廣西北部灣銀行、富滇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也開始布局東盟國家??梢灶A見,中資金融機構在東盟國家的國際化戰略布局和業務發展必將極大地刺激面向東盟的金融保險人才國際化需求的增長。
二、廣西金融保險國際化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全球化和一體化不僅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金融的融合,也在快速地改變著全球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隨著市場對國際化人才需求的不斷增長和競爭的日趨激烈,國際化人才培養不僅已成為體現國家(地區)高等教育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國際化戰略,進行政治、外交、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廣西高等教育國際化現狀
近年來,廣西非常重視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持續以中國東盟經貿關系發展為契機,除利用國家留學基金委全額資助留學、國家留學基金西部地區人才培養特別項目、廣西財政資助出國留學項目、新加坡合作項目、對臺交流項目和志愿者交流項目選派優秀人才出國留學和國際交流,還持續深化與東盟各國的教育國際合作,擴大了教育開放合作的影響力。2011年成功組建24所高校赴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舉辦廣西國際教育展,頒發了《廣西政府東盟留學生獎學金管理辦法》,下撥東盟留學生獎學金1000萬元。廣西民族大學在印度尼西亞丹戎布拉大學成立了孔子學院,廣西高校在外舉辦的孔子學院達到7所。2011年全區高校新招收來華留學生2682人,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二)廣西金融保險國際化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廣西各高校與東盟高校合作辦學的范圍逐漸加大。如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學院、廣西師范大學等院校,都與東盟的泰國、緬甸、越南、柬埔寨等國家的高校進行了合作辦學,并且探索了廣西民族大學“3+1”、廣西師范大學和廣西財經學院“2+2”的人才培養模式,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國際化辦學模式,例如,“雙學位培養模式”“引進課程培養模式”等部分高校鼓勵學生向國際化人才發展。但廣西高校金融保險人才培養已難以滿足中國-東盟經貿快速發展對金融保險人才的需求,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金融保險學科建設滯后
先進的學科建設是吸引國際學生的重要決定因素。但廣西大部分高等院校金融保險學科建設普遍滯后,大部分高校仍停留在培養專科層次人才的低級階段。目前,僅有廣西大學和廣西財經學院等少數幾個高校設置金融保險本科層次專業。另一方面,廣西大學雖然有金融保險碩士、博士等高層次人才培養資格,但其金融保險博士點建設也剛剛起步。由此可見,廣西金融保險學科建設不僅遠低于國內同等層次高校的水平,也要低于同處東盟前沿的云南省的水平。學科建設的滯后使得廣西高校金融保險專業對東盟國際學生的吸引力較小,金融保險國際學生招生難以形成規模,招收到的少量東盟學生也只能被迫與國內學生一起學習,無法按照國際化標準對其進行培養。
2.國際化人才培養師資力量不足
國際化教師是確保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的前提。在香港和新加坡等國際化比較成功的大學中外籍教師比例均遠超過40%。但由于前期不重視金融保險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引進,廣西高校金融保險專業高層次教學科研人員特別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廣西現有設立金融保險專業的高等院校中,仍以國內高校培養的本、碩士學位教師為主,知識結構普遍老化,難以適應金融保險行業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有出國留學或訪學經歷的高學歷、高職稱的高水平國際化專業師資力量嚴重不足,這使得廣西高校金融保險教學科研隊伍難以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或承擔重大研究項目,嚴重限制了廣西高校金融保險國際化人才培養競爭力的提高,國際化師資力量不足、國際招生和國際化的學科建設發展之間形成惡性循環。
3.單一外語教學難以滿足國際語言多元化要求
外國語能力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國際化的重要標準之一。發達國家高校在進行國際化人才培養時非常重視學生外語能力的培養。盡管英語是國際商務活動中最重要的通用語言之一,但美國政府為實現其全球化戰略目標,超常規地在其《國防教育法》中將外語教學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美國聯邦總署還明確提出了包括中文在內的7種最為迫切需要的外國語。為順應對外開放的需要,我國高等院校已普遍將外語水平作為授予專業學位的重要條件,如獲得學士學位至少要求大學英語綜合成績達到合格以上或通過英語四級考試,普通學生參加英語4、6級考試已成為獲得學位乃至就業的重要敲門磚。但與歐美國家的雅思、托福和GRE等標準化考試相比較,我國英語4、6級標準化考試基本不能滿足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對來華國際學生的外語特別是漢語水平缺乏統一標準,部分來華學生的語言障礙嚴重影響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其三,單一英語語種外語教學、考核機制下培養的國內金融保險學生基本無法滿足國際經貿格局特別是中國-東盟經貿關系多元化發展的需要,這使得中國工商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實施國際化戰略過程中被迫通過國外高等教育機構進行人才培養和培訓。
4.課程體系設置與教材建設不能滿足國際化人才培養要求
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是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香港和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都非常重視人才培養的國際化課程體系設置和外文原版教材的引進,歐美等國高校專業教材則一般由某一領域學術泰斗或實務精英撰寫,且能及時更新學科最新研究成果。但我國高校金融保險專業普遍存在課程體系設置高度雷同,盡管也引進了部分原版或翻譯后的外文版教材,并加強了諸如新世紀教材、金融保險專業核心教材等本土化教材建設。但總體來看,本土教材內容重復、不能反映學科最新研究成果,翻譯后的教材普遍沒有使用外文原版教材的教學效果好,但廣西金融保險專業的外文原版教材引進比例非常低,難以滿足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需要。
四、廣西高校面向東盟的金融保險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改革
廣西高校由于獨特的地緣特征,在吸引東盟國際學生以及本土學生面向東盟國際化培養方面有特定的優勢,但面向東盟的金融保險國際化人才培養并未體現這種優勢。在今后一段時期內,廣西高校應著力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以適應中國-東盟經貿關系快速發展對金融保險國際化人才的需要:
(一)快速提升金融保險學科建設水平。以現有幾所高校金融保險學科為基礎,以面向東盟的國際化為學科建設目標,加大投入力度,提升金融保險學科建設的國際化水平,在本、碩、博士學位點建設的同時,進行東盟國際學生本、碩連讀的5-6年制學制改革探索。
(二)按照國際化標準強化師資隊伍。加大高等教育機構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引進力度,探索吸引、留住高層次教學科研國際化人才的稅收、住房、配偶子女等綜合激勵措施,優化高層次人才的教學科研環境,給予高層次人才更多人文關懷。同時也應加強現有教師隊伍的知識更新,特別是按照國際化標準,加大現有人才隊伍到東盟國家訪學、留學的力度,穩步提升師資隊伍國際化人才的比例。
(三)探索外語教學和考核多元化。面向東盟的金融保險國際化人才,必須能熟練運用英語及東盟國家小語種進行專業交流。因此,廣西高校應立足于面向東盟國際化,探索國內學生外語教學的多元化,按照本、碩連讀專業培養目標設置英語+小語種的雙重外語教學和考核模式。參照雅思、托福和GRE作法,探索金融保險國際學生的漢語和東盟小語種高標準的考核,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進行專業考核+東盟小語種考核的學位制度改革。
(四)加強國際化課程體系和教材引進
整合區內高校專業優勢進行面向東盟的國際化課程體系建設,加大外文原版教材引進和雙語專業教學力度。鼓勵區內高校和東盟國家優秀高校聯合開發國際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參照歐盟“博洛尼亞計劃”的做法,啟動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學分考核標準化和學分交換計劃”,推動區內高校教師和東盟國家教師的校際和國際流動,以信息化、網絡化技術和手段,推動區內高校、東盟優秀高校的課程和教學國際化,探索學分互換和學位互認制度改革。
參考文獻:
[1] Teichler,U.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in Europe in the Context of Bologna Proces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Leadship.2012(1):1-13.
[2] 何斌.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化現狀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3] 許謹.語言多元論視角下的國際化人才外語素養.江蘇高教.2011年第5期.
本文系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十一五”教改規劃項目(項目編號:2010JGB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