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摘要:近年來,株洲金融機構不斷圍繞民生加大投入,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據不完全統計,有關民生方面的信貸投入,超過全市信貸總量的四分之一,達到200億元左右,這些金融投入夯實了社會經濟基礎,維護了民生根本利益,增添了經濟發展后勁,為政銀企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連心橋,其主要做法和經驗值得推廣。
關鍵詞:民生發展;金融支持;路徑分析;經驗總結;優化策略
一、金融支持民生發展的路徑
(一)金融支持弱勢群體。一是支持個體戶創業。株洲蘆淞市場商業圈是我國中南地區最大的服裝、小商品集散地。金融機構幫助了很多個體戶、下崗人員、退伍軍人、失地農民實現了創業夢想。2001年老何夫婦從國企下崗,生活的壓力幾乎讓讀初中的兒子輟學。2002年老何從工商銀行得到一筆5萬元下崗再就業貸款,在蘆淞區小商品市場做起了日用品批發。2005年又借40萬元擴大規模。2011年獲城郊信用社授信100萬元。在信貸支持下,其年均銷售額由不足百萬元增長到過千萬元,年純收入近100萬元。二是發放下崗職工再就業貸款。株洲是全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1999年國企改制,下崗失業人員達6.5萬人。在人民銀行的推動下,株洲市工行、農行、農信社等相繼主辦了下崗失業人員創業貸款,勞動就業部門篩選符合條件的貸款對象推薦給主辦銀行。至2012年末,共發放下崗失業小額信用貸款3.7億元,資助萬余人;對聘用下崗失業人員占在職職工人數30%以上、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的712家勞動密集型小企業發放貸款4860萬元,創利稅1200余萬元。三是積極發放助學貸款。2004年株洲市開辦生源地助學貸款以來,發放助學貸款近2000萬元,資助貧困學生3300余人。每年每人6000元生源地助學貸款幫助貧困準大學生們圓了大學夢。
(二)金融支持弱勢產業。一是支持農業發展。2012年末,農信社農戶貸款余額達73.5億元,比年初增長6.9億元,其中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余額19.1億元,比年初增長1.1億元,農戶抵押貸款余額23.9億元,比年初增長2.2億元。株洲縣政府聯合農信社開辦了村民種養殖貼息貸款,1萬元以內的小額貸款,兩年內由政府貼息。二是搭建平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株洲率先開通了湖南省首個中小企業金融網絡服務中心,為中小企業與銀行溝通搭建平臺。已受理網上貸款申請4835筆,金額43.3億元,成功發放貸款704筆,金額5.3億元。2012年全年新增中小企業貸款27.5億元,其中,小企業貸款增加20.87億元,分別占全部企業貸款新增的65.52%和49.73%。三是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環境。目前,株洲轄內縣域農行系統、農信社、郵銀農村網點均接入了大小額支付系統,惠農卡、銀聯卡和農村新農合、養老卡、補貼卡實現了一卡通,網銀業務、手機銀行、pos機等現代化電子支付工具直接布局到農村的千家萬戶。
(三)金融支持民生工程建設。一是開展“綠色信貸”行動。人行株洲中支制定了《關于實施“綠色信貸”促進節能減排的指導意見》、《關于株洲市金融支持低碳經濟的指導意見》、《株洲市金融支持“低碳經濟”重點企業及項目名錄》,對涉及節能減排的貸款實行分類管理、分別授信,將企業環保守法情況作為貸款審批的必備條件之一,實行環保超標貸款“一票否決制”,積極支持淘汰“兩高一?!碑a業。截至2012年末,為對清水塘循環經濟區進行技術改造,金融機構共發放30余億元綠色貸款,否決“兩高一剩”行業貸款2.3億元。全市共關停了123家污染嚴重企業,淘汰落后產能企業79家生產線113條,否決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100多個,拆除煙囪286根。二是支持城鄉環境改善。株洲市城市道路、綠化等多項提質改造項目,使市容市貌得到巨大改善,獲得國家綠化、園林和衛生城市稱號。攸縣近三年來金融支持城鄉統籌發展,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8億元,用于建造民生設施,改善城鄉環境,發展農村經濟,其“城鄉同治”的經驗獲溫家寶總理的批示,在全國推廣。三是支持醫療衛生發展。株洲重點民生工程、市中心醫院建筑工程總投資12.33億元,獲得銀行貸款近6億元,目前已正式營業,大大改善了株洲醫療環境。四是支持保障房建設。2012年,株洲市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20670套,其中新增廉租房5000套、公租房9000套、棚戶區改造5970戶,新增廉租房租賃補貼700戶,總投資27.67億,其中銀行貸款2億元,幫助改善了民生生活。五是支持水電路訊基礎設施建設。2012年末水電路訊建設貸款余額124.1億元,占全市貸款余額的16.7%。建成了武廣高鐵站和多條高速公路連接線,改造了城區全部道路、建立了城市市政和鐵路維護設施,在全國首個地級城市全面實現了“綠化、美化、亮化和數字化”。
(四)金融支持民心產業。一是支持以“神農城”、“華強城”和“職教城”為主的文化產業?!吧褶r城”是以神農炎帝為背景的集文化、旅游、商業等功能于一體的“兩型社會”示范項目。“華強城”是高科技歡樂世界?!奥毥坛恰笔鞘】平虅撔聟^主要建設項目。三大文化產業項目預計總投資高達350億元。以市場化手段,整合各類資源,構建“內源+外源、直接+間接、政策性+商業性、本地+異地”等多元化融資方式,有效解決了文化產業項目建設營運初期投資大、見效慢的難題。其一是土地融資。株洲市政府將項目周邊的部分優質土地資源無償劃撥給項目建設單位,采用“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的路徑,為項目建設提供了先期資金來源。其二是BT融資。項目建設方與施工方大量采用BT(建設+移交)方式有效解決了資金短缺障礙。其三是間接融資。目前全市金融機構為各建設主體累計授信120億元,累計發放貸款66億元。二是支持沿江風光帶的建設。株洲河西湘江風光帶系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重點項目,集防洪、道路、休閑觀光等功能于一體,國家開發銀行湖南分行發放15億元貸款助推株洲城建用于該項目建設。三是支持炎帝陵、神農谷、酒埠江、云陽山,以及炎陵、茶陵紅色旅游產業。這些文化景觀的建成和文化旅游的發展,將大大提升人們生活品味,凝聚民心。
二、金融支持民生發展的效應
(一)增加就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實現就業的主要渠道。金融支持的蘆淞商業圈,擁有近3萬名登記在冊的個體工商戶、600多家中小企業及20萬相關從業人員。華強城直接安排就業2000人以上,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比例達1:7,安排就業達1.3萬人。目前全市中小企業、個體戶就業人員超過100 萬。
(二)改善生活。農民現金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2000年的3290元、7271元,增長到8658元、22633元,年均分別增長16.3%、10.9%。2012年株洲城鎮化率達57%。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更加充實,居民衣食無憂、安居樂業。
(三)穩定社會。株洲民生金融涵蓋城鄉教育、醫療衛生、交通、休閑,推動了城鄉統籌發展,實現了城鄉同治,提升了社會管理水平,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株洲綜合治理考核排名一直位居全省的前列,城鄉居民呈現出積極向上的心態。
(四)增添后勁?;A設施的建設,城鄉環境的改觀,人文素質的提高,大大增加了株洲地區招商引資的吸引力;老工業基地的升級改造,綠色環保、低碳經濟、高新產業的發展,增添了株洲經濟發展的后勁。
三、金融支持民生發展的經驗
(一)落實國家民生政策是前提。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政策,對金融支持民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比如金融要支持弱勢群體,要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等;在國家產業政策方向上,要支持發展高新能耗低的產業,限制“兩高一剩”產業等。金融信貸政策必須與國家民生政策保持一致,不能為追求某些政績而背道而馳。
(二)完善民生金融制度是保障。株洲是老工業基地,工業轉型升級任務重,改制過程中下崗失業人員多,株洲市委、政府根據這一特點,聯合金融、財稅等相關部門,出臺了《株洲市小額擔保貸款管理辦法》、《株洲市金融支持工業轉型升級的工作意見》,《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金融支持的指導意見》等十幾項有關民生金融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辦法,為民生金融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金融服務創新是動力。民生金融一方面面對的是弱勢群體、弱勢產業,這些群體需要更周到的金融服務,更低的信貸門檻。近年來,株洲金融機構通過各種渠道,把民生金融政策宣傳到位,告訴百姓如何使用民生金融產品,如惠農卡的具體用法、信貸新產品的申請等。另一方面,高新產業需要新型的金融服務,這都需要金融機構在服務手段、服務產品、服務方式上不斷創新,為此,株洲應運而生了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網絡平臺。
(四)規范操作防范風險是關鍵。在民生金融沒有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獨立承擔以前,商業銀行依然是民生金融的主體。而商業金融的本質是追逐利潤最大化。民生金融雖不能一味追逐利潤最大化,但必須還本付息,不能形成損失。因此必須落實還款來源,必須規范操作,必須建立和完善抵押擔保、貼息風險補償等制度。株洲已建立了土地抵押、財政收入擔保、貸款貼息等制度,有效的防范風險。
(五)敢于承擔社會責任是根本。民生金融是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必須帶著感情工作,才能落到實處。面對民生領域這一重大課題,株洲金融機構以落實國家相關政策為前提,在權衡社會責任和經濟效益的同時,積極推進民生金融工程,切實承擔了社會責任,也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四、金融支持民生發展仍存難點
(一)金融商業化改革和政策性金融的矛盾。因民生金融風險較高,周期較長,回報較低,金融機構的盈利目的和社會責任難以協調。在實行的過程中,銀行不免會遇到逾期貸款較多、貸款跟蹤困難、實施成本較高等問題。如對小企業辦理貸款,手續繁瑣、金額小,需要更多的人力、時間等資本,同時面臨違約風險較大,資金的機會成本較高,使得很多銀行不愿意做小企業的貸款業務,對于創業、惠農等方面更是存在此類問題。因而,金融機構涉及民生領域普遍不足,研究和重視不夠,缺乏系統性戰略思考。
(二)制度安排與行政責任的矛盾。商業銀行法并沒有要求商業銀行從事政策性業務,規定保持一定的盈利性。只是部門規章規定了商業銀行要解決中小企業、涉農貸款,支持三農發展問題,但沒有上升至法律層面。有關民生金融的財政補貼政策沒有落實到位。財政資金補貼的幅度、標準、對象、范圍都不統一,甚至沒有指導性標準,具有很強的隨意性,落實困難。
(三)政府與人民銀行的推動手段缺失。地方政府缺少金融管理職能。在民生金融幫扶方面,主要是地方政府和銀行聯手推動,其微薄之力難以形成銀行對民生金融的動力。人民銀行沒有資金調度權利,只有正面獎勵,窗口指導,沒有行之有效的約束機制。民生金融資金投入后,配套的監督方法和手段較少,這使得資金無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五、優化民生金融的策略建議
(一)建立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開的金融體制。以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為主,承擔三農、縣域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金融服務。成立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新型小額信貸機構,由各級財政控股,承擔目前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的貼息貸款,建立適合民生發展的金融體制。
(二)建立健全財政預算體制。建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貼息制度和風險補償基金,或從金融機構所得稅、營業稅的比例中直接返還作為貼息和風險基金的資金來源。通過財政貼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
(三)建立長效機制。從上至下建立有利于民生金融發展的制度機制、明確劃分職能,在推動方法監督方式上進行創新,使發展民生金融有抓手,建立適合民生發展的金融創新機制。
參考文獻:
[1] 劉社會.發展文化產業恰逢其時[J].金融時報,2012.3.23.
[2] 鄭桂華.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J].金融時報,2012.1.31.
[3] 湯武.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亟待金融環境的優化——對湖南省株洲市經濟金融發展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金融經濟,2009(12):52-53.
[4] 趙祖媛等.對改善西部欠發達地區民生信貸的思考——以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為例[J].區域金融研究,2012,(2):66-70.
[5] 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調查統計處課題組.金融支持民生領域發展情況調查[J].吉林金融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