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明
在一次課程調研座談會上,一位老師說了這樣一句話: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現在都不知道什么是語文了。一個看似玩笑實則深沉的話題,引起了筆者的思考:語文到底是什么?
這讓我想起了公元前四世紀希臘哲學家狄奧真尼斯的一個故事。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里,狄奧真尼斯打著燈籠在城里四處走動,不停張望,似乎丟了什么東西。當有人前來詢問他要找什么東西時,他說:“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打著燈籠也找不到一個真正的人。”當人們紛紛指向自己時,他拿起一根樹枝驅趕人群,并喊著:“我要找的是真正的人。”那么,我們要尋找的真正的語文教學是什么樣的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標》)這樣描述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從《語文課標》的闡述中我們知道,理想的語文課程應是工具性、實踐性、人文性、創新性融為一體的一門課程,由此展開的語文教學應是以人為本的、鮮活生動的、多姿多彩的。然而,當下的語文教學呈現給我們的更多的是思品教育、教師傳授技能技巧的教學、師生合作表演的課堂、應付考試的課堂。面對如此現狀,在現有的教學體制下,作為語文老師,就要在語文教學的理想與現實之間努力尋找一個平衡點,實現真正的語文教學。
平衡點一:降低目標,提高能力
《語文課標》對語文學科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闡述得非常清楚,然而,很多教師出于對本學科的偏愛,都試圖把學生培養成語文學科的專業人士。殊不知,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學科注重培養的是學生的語文素養,而非文學家、語言學家。人為地拔高教學目標,往往會讓教學負重前行。
以作文教學為例,現在的作文教學大概有以下幾種定位:一是作家參照定位,即用作家創作的規律、作品的特點來衡量學生的寫作;二是競賽參照定位;三是滿分作文參照定位。定位拔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如今學生在寫作時的大話空話和矯情現象,也使教師本人對作文教學失去自信,教學時常常感到無從下手,這便嚴重擾亂了作文教學的方向。
筆者以為,作文教學的定位應該是培養學生基本的寫作能力,訓練學生掌握常見文體的寫作方法,讓學生能夠寫好平常文章,寫作時做到切合要求,文從字順,言之有物,形式準確。這樣的定位,相信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達到,也是多數老師能夠有所作為的。
總之,只有教學目標定位準確、合適,語文教學才能輕裝上陣,出現春風拂面的和諧局面。
平衡點二:調整順序,設定梯度
現行語文教材編排梯度不明顯,這與文章的編寫體例有很大關系。現行教材大多采用“主題單元”的框架結構,以主題牽動整個課程教學計劃。比如,蘇教版八年級下冊有“詠物抒懷”“道德修養”“事理說明”“小說之林”“人生體驗”“精彩演講”6個單元,每個單元的5篇課文都是按照主題來編排,各單元之間應有的語文學習的邏輯遞進關系就難以兼顧,主題與主題之間、課文與課文之間,沒有了科學的體系和序列,一篇文章可在初一教,也可以在高一教,如《再別康橋》一文教學的隨意性就比較大。
在使用教材時,我們大可不必死板地按照教材現有的編排順序進行教學,參考《語文課標》對不同學段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每一位教師都可以對現有教材做出自己的調整。比如,對教材的單元結構進行重組,遵循由淺入深的規律來安排語文學習等。再如,這兩周的教學重點是“講解”和學習“瀏覽”,下兩周就重點進行“朗讀”。以語文的“基本要素”的側重點來組織教學順序和教學線索,課文就成為了服務和體現這一教學順序和教學線索的載體。
平衡點三:大膽取舍,加強閱讀
審視現行的語文教材,有些課文完全是為了迎合單元主題的需要而設定,其示范性價值不高。以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為例,教學第二單元時,教師選教課文《敬業和樂業》《陋室銘》即可,其他3篇課文可讓學生自讀;教學第三單元時,可選教課文《沙漠里的奇怪現象》《短文兩篇》,讓學生自讀其余3篇文章;教學第六單元時,詳細講解課文《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說》,讓學生理解演講詞的相關知識,其余文章都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讀。如果我們再精簡一下教學,去粗存精,節省下來的時間就很多了。而余下來的時間,既可以讓學生閱讀,也可以讓學生做綜合性的研究。
《語文課標》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教師組織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給學生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這與應試教育并不沖突:學生的閱讀量增加了,閱讀能力提高了,應試能力同樣也會提高。南通海門東洲中學百合班的俞玉萍老師說,在她的教育生涯里,有三樣東西必不可少,那就是:源于對孩子潛力無限信任的夢想之旅,源于對孩子發展無限信任的閱讀之旅,源于對孩子幸福無限憧憬的生活之旅。“夢想、閱讀、生活”是百合班生活永遠的主旋律。她的學生初中3年除了學習課文,基本都是自主閱讀。學生們平時不做題,而是把做題的時間用來閱讀經典,閱讀大量的詩歌、散文、名人傳記、小說,每個學生在3年里可以寫下幾十萬字的讀書筆記。
實際上,我們不應把教學限制在應試教育的框框里。新生派名師代表人物郭初陽說,對于每一個教師來說,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學養,做一些有創造性的工作,建設屬于自己的教學文本,這才是最有意義的,而不必有這樣那樣的限制,有這樣那樣的擔心,縮手縮腳,然后把自己完全封閉起來。郭初陽現在辦“越讀館”語文課程,教材全部是自己選擇,而選擇教材的標準是“有趣、有料、有種”。“有趣”就是教材要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智;“有料”就是教材要有新鮮的視域,或悠久的經典,含有豐富的信息量,讓學生感到驚奇;“有種”就是培養現代公民的判斷力、同情心、正義感和參與熱情。
平衡點四:不拘格式,適合就好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我們不可能完全顛覆傳統的語文教學,但對有弊端的語文教學就要有所突破,以期實現理想的語文教學。筆者認為,理想的語文課堂應具有如下特征:
1.理想的語文課堂應是“書聲瑯瑯,議論紛紛”的課堂。《語文課標》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這里的朗讀是指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自然地感情朗讀;這里的議論是指讓學生自由闡述自己的見解。缺少了朗讀,就缺少了涵泳;缺少了真討論,就缺少了參與的熱情。以教學詩文為例,教師一定要少講,甚至不講,讓學生自己去朗讀、理解、體會。如《再別康橋》《鄉愁》這樣的詩文,教師過多的講解反而會破壞詩歌的意境,老師要做的就是敢于放手,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搖頭晃腦地讀、靜心默想地讀,讓他們面紅耳赤地辯、獨具個性地說。
2.理想的語文課堂應是“簡約如水,干凈清爽”的課堂。語文教學會存在許多矛盾,化解這些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辨證法。教學知加不知減,必然導致課堂教學的失敗。柳宗元的寓言《蝜蝂傳》寫的是一種小蟲子看到什么都要背在身上,最后活活被壓死的故事,原意是諷刺那些貪婪的人。其實,這個故事對我們的教學也有警示意義。事實上,很多不成功的課就是被多余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壓死”的,備課時覺得什么內容都好,什么內容都想教,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吸收能力和消化能力。因此,我們的教學要學會做減法,大膽減掉不必要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
3.理想的語文課堂應是“條理清晰,一以貫之”的課堂。審視當下的語文課堂,問答式教學法占有很大的比重。實際上,一節課設計一到兩個主問題來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這樣的教學才最清晰、最活潑、最有效。比如,一位老師在教學《皇帝的新裝》一課時,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請學生給這篇童話加個副標題,通過添加副標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學會分析人物形象;二是請學生用一個字來概括這篇童話的故事情節,或者說說這個故事是圍繞哪一個字展開的。兩個問題牽引著課堂教學,讓整節課生出了萬般精彩。再如,在設計《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的教學時,我們可以用三個任務引領教學:①請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口頭創編“門庭若市”的成語故事;②自選內容,用比較的方法編寫課文“詞義辨析”卡片;③在這篇課文中,有哪幾個關鍵字詞既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又表現了人物的特點?三個任務,三次深入的研讀活動,三次課中交流,層次清晰,學生活動充分。尤其是第三個任務,學生需要對課文內容進行從頭到尾的評析,才能發表自己的見解。
4.理想的語文課堂應是“開放多元,多姿多彩”的課堂。時代在進步,語文課堂教學不能一成不變,我們可以根據課型來改變教學模式。比如教學作文課,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到野外去觀察、去采風;教學專題課,我們可以放手不教,讓學生去查找資料,進行比對、探究,從而得出結論;雙休日讓學生觀看電視節目《子午書簡》《丹韻詞音》,同時整合課文中的某一類主題確定一個研究專題,如“誰的淚在飛——我讀李清照的《武陵春》”“浪花淘不盡英雄——我讀《龜雖壽》和《觀滄海》”“天涯游子思鄉淚——《次北固山下》和《天凈沙·秋思》賞讀”“走進劉禹錫”等,讓學生自行研究、探索,老師也可以參與其中,實現教學相長。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