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華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重“教”輕“學”,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普遍存在。為了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迫切需要轉變舊有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建立一種利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自主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與“創造者”。為此,2011年,我們開始進行“以學為本”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力圖使教師真正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知識探索的導航者,使學生能主動地學,實現由他主向自主學習的過渡,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實現教學相長。
“以學為本”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主體性教育理論和課程標準理念為依據,形成“以學為本”的教學策略,建立科學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旨在通過對“以學為本”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
“以學為本”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包括“目標導學—匯報點撥—當堂訓練—總結收獲”四個階段,具體操作如下:
第一階段是“目標導學”。教師在正式上課前給學生出示學習目標和自學思考內容,同時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學生在擁有了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以后,在學習過程中就能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好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提高教學質量。過去,老師幾乎都是要求學生在家做好預習準備,然而現行的數學教材基本以圖文為主,如果學生沒有掌握好預習的方法,就不知道該如何閱讀教材。比如,有的學生認為瀏覽一遍教材就算是預習了,有的學生則干脆讓父母教,這樣的預習效果不理想,學生的自學能力無法得到提高。為此,我們把預習放在每節課的課前進行,首先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接著出示預習思考內容,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預習思考內容去閱讀教材,明確學習的重點。
比如,教學“小數加減法”這節內容時,首先出示本課的學習目標和自學思考內容:
1.學習目標
①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豎式寫法。
②總結小數加減法筆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2.預習思考
①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②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注意什么?
有了學習目標和自學思考內容,學生對本節課所要掌握的學習內容就很明確了,預習時就能根據學習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第二階段是“匯報點撥”。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交流匯報,學生通過預習,對學習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不同,自學能力也有差異,因此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就有深有淺。在學生完成自學后,讓他們把在預習中的收獲與小組內的成員進行交流,通過共同討論并達成共識,最后由小組長收集組員們討論的結果,向全班匯報本組的預習收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傾聽學生的討論、發言,以便學生匯報時做出必要的指導、點評。二是點撥指導,在交流匯報環節,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去學、去做、去說、去論,給學生創造試錯和糾錯的機會。比如,在“小數加減法”的教學中,學生自學、交流匯報完畢后,教師不要急于教給學生“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先讓學生嘗試用自學得到的方法做下面的練習:
2.98+0.56= 12.53+4.67=
5.64-1.78= 7.2-6.45=
5-0.41=
學生完成練習后,請幾個學生把自己的演算在黑板上展示出來,再請其他學生對這幾個學生的演算進行評改,并說出評改的依據,直到全班認可通過為止,最后學生根據演算的結果批改自己的作業,改正錯題。通過點撥指導這個環節,給學生試錯和糾錯的機會,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表達、判斷和歸納能力。
第三階段是“當堂訓練”。在學生自學、討論、匯報、嘗試、點評的基礎上,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自學效果的檢查,及時鞏固學生的自學成果,做到在課堂上留出不少于1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獨立完成本節課的練習和作業。
第四階段是“總結收獲”。在課堂教學結構中,總結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課堂教學總結得好,能使所教學的知識得以概括、深化、升華,真正落實教學目標。在總結時,可先由學生根據學習內容,結合教師的板書進行總結、歸納,概括出本課學習的要點,最后由教師補充。例如,教學“小數加減法”時,可這樣總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覺得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注意什么?通過提問式的總結,引導學生歸納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的異同點,以及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注意的細節,使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內容脈絡清晰,可起到系統歸納的效果。
與此同時,我們還建立了“個人精備+集體備課+課堂教學+再次修改”的集體備課模式,制定了“以學為本”的課堂有效教學評價方式。
“個人精備+集體備課+課堂教學+再次修改”的集體備課模式能更好地發揮集體的智慧,培養教師的合作意識和集體創造能力,激發教師個體創新意識和共同探討問題的積極性,提高教師教學的整體水平。首先是“個人精備”,各年級學科組長在開學前將每人的備課任務分配好,主備人于教案使用前一周備好課并以電子教案形式存放于指定文件夾,撰寫的教案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課時安排、教學過程設計、課堂小結、作業設計、板書設計等內容,要求做到教學目標明確,如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要有詳細的教學設計過程。其次是“集體備課”,集體備課要求做到“三定”:定時間(集體備課每周不少于1次)、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具體做法是:各學科組每次開展集體備課時,組長預先確定主備教師,主備教師根據自己備課時初步形成的教案,將自己對課標、對教材的理解,對學情的了解,對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的確定,以及課中練習題的選擇、教具的準備、教學步驟的安排、教學小結等一一作出說明,備課組成員根據主備教師的教學設想提出建議,形成“一人主講、眾人補充、質疑、解難、整體突破”的討論形式,最后主備人根據集體討論的建議修改教案。第三步是“課堂教學”,主備人按照修改后的教案上研究課,備課組成員分別從學生的學習狀態5個維度(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生成狀態)和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5個維度(組織能力、注意中心、教學機智、教學態度、教學境界)進行聽評課。最后是“再次修改”,主備人在上完研究課后進行教學反思,內容包括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想法、做法,學生在課內的反應情況以及學生的作業反饋等,同時根據備課組成員提出的修改建議再次完善教案。
“以學為本”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索,轉變了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探索出了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和課堂教學模式,教師掌握了從多方面、多角度綜合評價一節課的方法,提高了教育理論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主學習能力,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