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利
一次,我有幸聆聽了薛法根老師在“名師八桂行”時執教的《猴子種果樹》一課,他在識字教學中使用詞串教學法的成功實踐令人嘆為觀止。課后我查閱了很多有關詞串教學的資料,越發覺得對于低年級識字教學來說,詞串教學法具有很強的適用性。于是,在執教《荷葉圓圓》一課時,我忍不住嘗試運用了詞串教學法。
上課伊始,我出示了以下幾組詞語:
小水珠 搖籃 躺 眨眼睛
小蜻蜓 停機坪 立 展翅
小青蛙 歌臺 蹲 放聲歌唱
小魚兒 涼傘 游 捧起水花
往常我習慣按照詞語在課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依次出示這些詞語,然后通過多種形式讀,再想出多種辦法幫助學生去掌握這些字詞的音形義。這一次,我改變了策略,先是把以上詞語清清爽爽地分成一類類,串成一串串。瞧,豎著看,第一組和第二組都是名詞,第三組和第四組分別是動詞和動詞詞組;橫著看,每一行都是一個小故事。我按照歸類后的詞語串進行教學,領著學生橫讀,豎讀,反復讀,做到熟讀成誦。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不僅讀準了字詞的音,還把課文中最關鍵的“變化的因素”熟記于心了。他們在讀的過程中輕松地建立起了詞語的類別概念,發現了詞語意義上的關聯,還不知不覺中發現了文章“寫”的規律,為后面的閱讀寫話做好了積累和儲備。
《荷葉圓圓》這篇課文,和《猴子種果樹》這篇課文的結構相似:每個段落只要交換其中一些詞語,就能變成另一個段落的內容。正因為如此,我才借鑒了薛法根老師的方法,挑出了上面那些詞語進行歸類。豎著讀,第一和第二組是名詞;第三和第四組是動詞或動詞詞組。橫著讀,則每一行巧妙地對應著一段的內容,對段落內容有著明顯的提示作用。課堂上我重點指導學生讀好、記好、講好第二自然段的內容,利用填空的方法讓學生由朗讀向背誦逐層展開:
小水珠說:“ 搖籃。” 躺 ,
眨 眼睛。
小水珠說: 。
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后面三個自然段的內容。有了這樣的練習提示,連班上的“學習潛力生”都能順利地利用換詞的方法很快地把整篇課文背誦出來了。這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詞串教學法的精妙。
后來,我又把詞串教學法運用到了寫話訓練中。在執教《荷葉圓圓》時,為了拓寬學生的思路,使他們能夠將學到的知識順勢轉化為能力,我布置了一個續編故事的拓展練習,而學生在續編故事中的表達無疑是令人振奮的。
小蝴蝶說:“荷葉是我的舞臺。”小蝴蝶站在荷葉上,跳起了美麗的舞蹈。
小鳥說:“荷葉是我的觀景臺。”小鳥停在荷葉上,欣賞著湖面的美景。
小蝸牛說:“荷葉是我的大床。”小蝸牛躺在荷葉上,懶洋洋地曬太陽。
……
我們知道,低年級的學生想象力非常豐富,但他們的想象又常常是天馬行空、無所不至的,我們習慣稱之為“嘴高手低”。為了讓他們的“手”跟上“嘴”的“高度”,我使用了詞串教學法,給學生在“手”“嘴”之間架起了一座“彩虹橋”,讓他們在掌握了句式的結構和語言表達的思路之后,學會了自主表達,并不知不覺地學會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