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
2011年,筆者參加了由教育部組織的全國優秀小學校長赴德培訓考察活動,此次考察活動由北師大毛亞慶教授擔任團長。在考察期間,我們來自全國各地的19位教育工作者對德國小學教育進行了全面考察,考察內容包括德國小學的學校管理、學校文化建設、校長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與教學、教師培訓、學生發展、家校活動等;參觀了愛心瓦爾德小學、維克多格蘭特小學、安娜林特小學、布魯門貝格小學等學校,聽了八場專家講座,參加了中德校長座談會及論壇活動。筆者將從德國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學校管理、德國小學教育對我們的啟示三個方面與各位教育同仁分享此次考察經歷。
教師隊伍建設
德國是一個有優良教育傳統的國家。良好的教育傳統使這個國家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精英人才,也使國民普遍具有較高的文明素質。歌德、海涅、愛因斯坦、巴赫、莫扎特、貝多芬、門德爾松、馬克思、恩格斯、康德、黑格爾……這些德國歷史上甚至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名人,不管提到哪一個,都能讓我們肅然起敬。德國國民的高素質體現在一些細小的事情當中,如不亂扔紙屑、在公共場所小聲說話、上樓梯右行等。德國國民高素質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悉心教導。
在德國現行的體制中,教師屬于公務員,職業穩定且受到普遍的尊重。我們在走訪洪堡大學教育學院時,從學院招生情況來看,每年70個學額就有1 750個中學畢業生來申請,優秀學生也把教師作為職業選擇的方向之一。在德國,教師職業比較穩定,一旦入職幾乎沒有主動放棄工作而選擇其他職業的,也基本不會發生被辭退的現象。在中國,教師地位雖然已有所提高,相當于公務員,但是收入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據2007年中國社科院廣東分院的調查報告,中國教師的工資待遇在世界上居第170余位,僅高于一些非洲國家;而德國教師的收入位居世界第三。德國教師的工資分為15個檔次,最低檔次為每月2 400歐元,最高檔次為每月6 000-7 000歐元。
德國對專職教師的培養和考核是規范而嚴格的。科學的師范教育課程體系,保證了師范畢業生知識與能力并重。教師入職的起點高、質量優,為優質義務教育奠基。柏林地區的師范生主要來源于洪堡大學小學教育學院,這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學府。該學院學制為5年,采用專業與實踐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需要修足180個學分,其中90個學分為基礎專業分;60個學分為其他專業與技能分,考查體育、藝術等;30個學分為實習分,實習的時間為1至2年。德國的師范生在實習期過后還要經歷一次考試,才可以獲得教師資格,成為正式教師。這樣的教師培養和考核制度使德國教師具備了扎實寬廣的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也使教師具備了良好的個人素質,保證德國教師隊伍在整體上具備了較高的水平。
在德國,教師的幸福感較強。在訪談期間,我們多次向校長和教育局官員提問:“如何評價教師?”得到的答案是:不能用某一個學生的成長情況,特別是用分數情況去評價一個教師的好壞。在德國,教師很少接受檢查與打分。在這里,教師不用評定職稱,也無需參加評選各級優秀教師的活動,每個教師只是用心地教書育人。
此外,德國對教師的培訓活動也不多,這充分保證了德國教師和學生在一起的時間。常規的培訓方式主要由教育局下設的專業機構承擔,一般每年3到5次,教師有權自主決定是否參加培訓。
在德國,教師間的關系很單純,教師普遍能愉快地合作教學。合作教學在這里不光是理念,更是行動。我們在安娜林特小學的六年級音樂課上就發現有4名教師一起教學,課堂上教師們按各自的音樂特長分工合作。在小學一年級的數學課堂,也有兩位教師共同執教的情況,而且兩位教師沒有主次之別,教師以自己所能,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
學校管理
德國由16個州組成,每個州相對獨立,各州的教育狀況大同小異。德國法律規定:凡年滿6周歲的小孩都要進入小學學習,各階段教育均為免費。只有柏林州的小學學制為6年,其余各州均為4年。4年小學過后,經過五年級和六年級的“過濾階段”,德國學生方可進入所謂的“分流的中學階段”。也就是說,德國小學生在畢業后就要面臨人生的一次重要選擇,有初級中學(包括五年級至九年級)、實科中學(五年級至十年級)、文理中學(五年級至十三年級)或綜合學校(包括上述幾類學校)4個選項。
德國教育行政管理的主權在各州,州一級的教育行政管理系統通常分為三級,即州教育局、市教育局和區教育局。德國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給予學校管理工作充分的自主權。每隔5—6年,教育督導部門對學校督查一次,督查內容包括聽課以及對教師、家長、學生的訪談等。督導部門給規定的每個項目打分,如教學時間的有效利用、教師之間的合作、課堂學習氛圍、學生自律性、學生之間的合作等,最后按A、B、C、D四檔給學校作出綜合評價。如果學校在督查中不合格,城區督導就會年年到學校督查,合格學校則不用每年接受督查。這樣的管理模式既給了學校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又充分調動了學校的辦學積極性。
德國實行公開招聘校長的制度,有志于擔任校長的老師要參加相應的培訓。培訓分為三個階段,先是對有志于成為校長的教師的定位階段。參加這一階段培訓的教師,要有一定的教學管理工作經驗,主要通過角色扮演、模擬考試、案例分析等形式進行培訓。第二個階段,準校長要接受為期三周的校長培訓。第三階段,著重針對校長日常工作所遇到的一些難點和關鍵問題進行專題研討、案例討論等。
德國學生按學區就近入學,學生如想到學區外小學就讀,需提前提交申請。原則上學校對學區內學生都要接納,對于犯了錯的學生,如果學校對其進行說服教育不奏效,可建議該生轉換班級或轉學。學校有權開除學生,但開除學生的情況是很少見的。
德國對天才兒童的培養有一系列的科學跟蹤和輔導,和美國提倡的精英教育有異曲同工之處。為了促進學生個體充分發展,各州、市通過立法出臺政策予以保障。天才學生在柏林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政府給予學校補助資金。天才學生坐車到較遠的學校上學也會得到政府的交通補貼。一些有藝術、體育、科學等方面興趣且天賦較高的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到學校的興趣班、大學、工廠等社會有關機構接受學習指導。在柏林的居民區,你會看到向學生免費開放的標準足球場;社會上的一些圖書館、博物館、畫廊、歌劇院等,也是向學生免費開放的。這些可供學生選擇的學習場所,大大促進了這部分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
對我們的啟示
德國小學教育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首先,德國在關注均衡教育的同時,也對天才學生進行系統的追蹤和輔導。“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是關于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德國教育對天才學生的追蹤和輔導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那就是,我們的教育在關注均衡發展的同時,也應該對天才學生給予特別的輔導,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出臺一些有利政策促進天才學生成長。如在基礎教育階段,各學校可建立天才學生檔案,并因材施教,為中國培養杰出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其次,讓優秀人才加盟到教師隊伍之中,讓所有教師感受到職業的使命、尊嚴與幸福,是德國乃至世界教師隊伍建設的追求。然而,我國的師范教育普遍落后,師范生素質較差,教師準入門檻較低。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要改變社會對教育者的評價,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構建教師專業發展動力系統;搭建各種平臺,形成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保障體系;探索評價機制,構建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顯示系統。只有讓教師從神壇上走下來,使教師感到幸福,教師才能真正潛心于研究,才能走上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化發展之路。
第三,淡化升學考試,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在德國,不存在所謂的“中考熱”“高考熱”“學歷熱”。德國人最看重的“工作的資格”,絕大多數是靠職業教育來實現的。家長都樂意讓子女上職校學習,上職校是德國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職校生不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而在國內,家長和社會大環境對孩子寄望過高,這很不利于孩子成長,因此,教育行政部門應通過多種途徑輔導、宣傳,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為孩子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第四,從點點滴滴做起,努力建設校園文明。德國的學校一般只是一棟或幾棟三層左右高的樓房,很少有室外活動場地,但其校園卻讓人心曠神怡。地面上沒有垃圾,墻上和課桌上也沒有涂鴉,學生見了客人都鞠躬問好,在上下樓梯時都讓道右行。有一次,我們在一所學校聽三年級的數學課,教師要用投影機,馬上就有幾個學生站起來,有幫著放下幕布的,有幫著接通投影機電源的,有關上教室電燈的。在小學科學課上,學生自己搬運實驗器材,井井有條;上完課,學生會自覺地把桌面上的實驗器材擺放整齊。就是在這些細節中,我們感受到了德國人的一絲不茍,感受到了他們良好的素養。
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通過考察德國教育,筆者更深刻地理解了這句話。回校之后,筆者將德國教育重視細節的理念滲透到學校管理中,在學校實施了“美的教育”,賦予校園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以豐富的生命力,以此來提升學校辦學品質。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