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迎春
新學期第一堂語文課,當上課的鈴聲響過之后,我走進這間新接手的三年級的教室,看到了一屋子表情有點發呆的陌生的學生。我淺笑著向他們問好,順手抽出了腋下的一沓試卷,輕輕地說:“這堂課,我們先進行一個小測驗……”話沒說完,安靜的教室頓時嗡嗡成片。驚訝,緊張,好奇,興奮,豐富的表情瞬間便爬上了一張張生動的小臉。
此時,試卷已經到了學生的手上,教室里終于安靜了下來。我觀察著學生的動作、表情:他們先是習慣性地拿起筆,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他們的臉色變得凝重,接著開始抓耳撓腮,遲遲不再動筆,而且無一例外。我的心忽然抽緊了:我的考題不難呀!我只是想了解一下學生“多種渠道學語文”這種好習慣的養成度,還有就是想借著這道試題,引出我今天的教學內容“培養良好習慣——不懂就問”呀。實際上,我只是出了這樣一道題:“校園里,很多地方張貼了名人名言,把你讀到的記住的都默下來(寫一條得10分)。”我原來設想的教學環節很流暢:第一步,測驗;第二步,組織學生交流;第三步,教師點評,注意不吝表揚,點明學生記住的這些走道上的名言就是生活中的語文,只要是有心人就能學得到;第四步,引導學生思考“每一條名言都讀懂了嗎,不懂怎么辦”,然后揭示出課題“生活是個大課堂,時時處處有語文”,把教學引向深入。可是,眼前的現實讓我始料未及:全班46個學生,只有劉同心同學一人在苦苦思考了幾分鐘之后,寫出了一條!而其他學生呢?都擺好了交白卷的架式!面對校園環境如此大的變化,學生依然會“視而不見”,看來是沒有養成隨時隨地學語文的習慣呀。
我正思索著下面的課如何繼續,幾道求助的目光與我的視線交匯,那些目光中帶著害怕和請求寬恕的意味。常年參加考試的經驗讓學生不得不為這場突如其來的測驗而擔憂,這次的成績可是零分呀。學生因為害怕而焦躁不安的神情很快把我從沉思中拉了出來,這明顯違背了我開學第一課就搞測驗的初衷,我可不是為了把學生都考得灰溜溜的,然后臭罵一頓,用考試這種先發制人的方式給他們來個下馬威的。
于是,我停下腳步,清清嗓子,讓淺笑再次回到臉上,輕輕地說:“我猜想,同學們在開學第一天都太忙了,還沒有顧得上到校園里走一走,所以答不上來,是不是?”停頓片刻,我接著說,“那好吧!現在老師給大家10分鐘時間去校園轉一轉,再來答這份卷子,好嗎?”“耶!”不約而同的一陣狂呼后,孩子們蜂擁著奔出教室。我連忙提醒他們別影響了別班同學的學習。
10分鐘后,教室里終于響起了沙沙的寫字聲。又一個10分鐘過后,我終于可以把課上下去了。臨下課前的5分鐘,我讓學生說說這堂課的收獲。張睿首先站起來說:“我以前只知道書本上有知識可學,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有學問,可惜我平時不太注意。”王丈天接著說。“我知道了語文不僅在課堂里,還在生活中,要學會提問。只學不問,大腦會生銹。”吳家浩大聲地說:“我知道,功在平時嘛!”這話可點到了正題了,我連忙接口,一邊在黑板上迅速地寫下了兩行大字“生活是個大課堂 時時處處有語文”,一邊大聲地告誡我的學生:“同學們,希望你們以后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都注意‘在生活中學習。”
我的話音剛落,趙一閣便舉起了手。我示意她發言,她說:“老師,我覺得有個詞要改一下,不是‘時時處處有語文,應該是‘時時處處有學問。”多聰慧的孩子啊!看來這堂課,準確地說是這場小測驗,讓學生們領悟到了不少東西。我向她投去贊許的目光,夸獎她說得好,同時在黑板上寫下了“學問”二字。就在這時,下課的鈴聲響了。
中途接班,開學的第一堂語文課就這樣存進了我的記憶倉庫。這課堂上的每一個時刻,每一處細節,我都覺得有保存的價值。而且我知道,最不能忘記的,也是最應該時常回味的,就是吳家浩那句話:功在平時嘛!
其實,學習之道“功在平時”,教學之道又何嘗不是“功在平時”啊!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