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李祺
摘 要: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特點,隨著越來越多的90后青年初入職場,進入企業,企業原來開展青年工作的一些抓手效力在逐步減弱。本文從社會大環境的改變著手,對青年特點的改變進行分析,探索適合新形式下的工作方法。
關鍵詞:青年工作 服務業風格 自下而上一、由制造業往服務業轉變的大環境
服務業取代制造業成為勞動力大戶。2012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到1166萬人,從行業情況看,制造業用人需求進入“慢車道”,但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用人需求在上升。青年不再將進入大工廠當做首選優選,而是選擇自主性更強的其他職業,比如零售與服務業。中國服務業從業人數已達2.90億左右,而制造業為2.25億。
行業間,服務業超越制造業。“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服務業占比GDP比重要上升到50%,那就意味制造業降到50%以下,全球風投對中國服務業投資過去10年間增加了一倍,大大高于對制造業的投資。據預測,未來十年,服務業的發展速度仍將超過制造業。
行業內,制造業逐步服務化。制造業服務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制造業對服務的關注熱情空前高漲,制造商已認識到進行全球競爭需要提供優質的服務。服務正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競爭手段和形成巨大競爭優勢的關鍵潛力。
中央將繼續并愈發重視“服務型”。當人們仔細研讀十八大政治報告和高層聲音時,發現“服務”一詞仍然是中共文獻話語體系中經久不衰的“關鍵詞”。十八大報告更是首次提出建設“服務型”執政黨。
無論是從大環境上,還是中央的執政方針上,“服務型”都是一個關鍵詞。曾經,制造業作為吸引就業的大戶,是絕大多數新進員工開展職業生涯的首選,而如今隨著服務業的崛起,它不僅已經取代制造業成了勞動力大戶,更是在發展速度上也超越了制造業,甚至于,在制造業的發展中,也已經開始逐步服務化。這就是社會發展的規律,由制造業主導的社會環境轉變為服務業主導的社會環境。
二、“制造業”社會大環境和“服務業”社會大環境的區別
制造業的關鍵詞是服從,是遵守制度,是去人格化,是壓抑個人需求,一切為了組織。服務業的關鍵詞是自由,是隨心所欲,是個人權利的極大重視,各種需求的滿足。兩者在理念上,是完全不相同的。
當社會人員構成絕大多數為工人和農民時,工人所處在的制造業的文化氛圍占據上風,從而導致社會大環境強調服從,強調奉獻,強調遵守制度。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當社會人員逐漸由服務業從業人員占據多數時,社會大環境也隨之過渡為自由、重視個人權利、注重需求的滿足。而由于服務從業者提供服務的對象大多都是人,在社交的過程中,相比制造業,他能影響到與他相關的許多人。所以,當服務業的人越來越多時,對社會環境和氛圍的影響,絕不只是2.90億和2.25億從業人數的區別。在“服務型”的大環境已經形成的情況下,即便是制造業從業人員,也會由于"服務型"大環境的影響,動搖原本的企業文化和理念。
正是因為這樣的大環境,管理人員普遍感覺到員工的思想活了,隊伍不好帶了,執行力下降了。
三、新環境下制造行業青年工作的開展
新青年,尤其是90后的新青年,沒有感受過“制造業氛圍”的社會,而是成長在“服務業氛圍”的社會中,這讓他們在制度森嚴的大型制造企業中工作時感到諸多的不適應。在這種情況下,團組織要把握好大環境的變化,轉變工作方式,
1.由“自上而下”的工作,轉變為“自下而上”的工作
所謂的“自上而下”,就是在具體的工作安排中,以帶有強制色彩的方式對下級部門施加壓力,以完成具體行政任務的管理方式。具體來說,就是以一種層層下壓的方式來實現“參與秩序”。而這種思維模式忽視的是作為參與主體的青年員工的真實感受和意愿表達,是一種單方向的、以上級意志為主導的思維模式。
所謂的“自下而上”,是指在青年員工參與的活動中,把參與工作的中心由上級組織轉移到青年員工自己身上,各團支部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一對一面談、網絡等方式,對青年群體的需求進行調研分析,進而把青年的訴求以一種由下而上的方式進行層層傳達,由團支部到團總支再到團委。各級團組織根據分析結果,制定階段工作計劃,來滿足青年的需求。本級組織能滿足的需求,務必在本級組織得到滿足,滿足不了的,由上級組織進行統一協調,予以滿足。
這種對“自下而上”參與模式的探索,并不是否定團組織在青年員工中引導和管理的地位,而是立足于“以人為本”的理念來強化、改善各級團組織的職能。在具體的操作層面,“自下而上”思維模式的實現,需要團組織和青年員工的共同努力。
2.由組織安排參加活動,到青年自愿參加活動
團組織開展活動有時會出現“組織者轟轟烈烈,參與者寥寥無幾”的情況。究其根源,也是沒有把握好“從上到下”與“從下到上”的關系。
開展各類活動前,團組織需要問自己三個問題:青年是不是需要?是不是大多數青年需要?如果青年不是特別需要,而組織仍要開展,那么此類活動對青年是否有提升,是不是超過對青年積極性的影響?
團組織作為一個群眾組織,應始終站在青年的角度上,本著“做青年說的,說青年做的”的原則,通過組織活動,把青年的意愿和訴求作為團組織的行動方向;通過宣傳報道,把青年的事跡和表現傳遞給進行宣揚。通過“辦使青年有興趣的活動,做對青年有利的事,說對青年有幫助的話”,把青年凝聚到團組織的身邊,自愿參加活動。
3.由“制造業風格”,轉變為“服務業風格”
當社會環境由“制造業風格”所強調的服從、奉獻,逐漸轉變為“服務業風格”所強調的自由、需求時,青年作為社會中最活躍的分子,是最先受到這種影響的。一方面,團組織作為青年組織,當青年的思維模式發生改變時,會首當其沖面臨這種沖擊,因此,團組織工作方式的改變刻不容緩;但另一方面,由于團組織工作的靈活性,相比于其他組織,更能適應變化。因此,可以由團組織先進行嘗試,在轉變工作方式中,探索一些新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積累經驗。
團組織作為青年組織,在新形式下開展工作時,不能強加硬派,不能形式主義,需要根據時代的特點,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要求,把工作作風,由“制造業風格”,轉變為“服務業風格”,由“自上而下”變為“自下而上”,這樣,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不會被新一代青年所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