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小明
筆者自從加入了學生的QQ群以后,常常會發現一些“驚世駭俗”的簽名。開始看看覺得好玩,接下來想想卻有些可怕。看這一條:“人生:下課啦—放學啦—放假啦—畢業啦—工作啦—生子啦—混夠啦—老啦—死啦!”不難看出這個學生對于學習的厭倦,對于人生的“游戲”。再看這一條:“美女是用來養眼的,帥哥是用來調戲的。”小學生的男女觀實在有些過于開放和成人化。還有這么一條:“每當我和暑假哥哥約會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個叫‘暑假作業的小三。”看來成人和兒童的語言世界是公用的,學生正在提前“被成人化”。這是學生的真實想法嗎?可能絕大部分同學都抱著“好玩”的態度,或者出口不凡,或者抄錄一些網絡流行語,在娛樂自己的同時娛樂他人。或許他們認為這沒有什么大不了,“玩玩嘛!”“不是我寫的”。他們還常常用“我不是故意的”來規避責任,來逃脫譴責。但是,誰說這種“無意識”的運用就不會產生不良的行為,這種“下意識”的選擇不會對“有意識”造成影響呢?
還有一種現象對我的觸動也很大。一位成績優異的學生在微博上這樣寫道:“每次考試失敗時,我就會壘起一塊磚,久而久之就鑄成了萬里長城。”我和這位同學開玩笑,“如果這樣的話,你爸爸媽媽會擔心的。”他告訴我:“如果考試成績太好,會被其他同學看不起的,叫你‘書呆子!”我在詫異之余一想,的確如此,也許是受到某些電視劇的影響,或者是某些社會輿論的傳播,曾幾何時,在孩子們中間刮起了這樣一陣“旋風”—成績不好才是光榮,個性不羈才是真性情,而那些守紀聽話成績好的學生則被視作“另類”或“變態”,從而被排擠在群體之外。的確,這些“反教育”的言論更容易為其他人所關注,而且擁有相對的安全感(畢竟流行在虛擬的網絡上)。于是,學校辦“六一”慶典,孩子們會反對,“憑什么我們的節日要讓學校做主”。老師布置的作業一多,孩子們會叫苦:“還讓我們活不活?”如果看到其他同學受表彰,也會不以為然,認為“神馬都是浮云”……漸漸地,就會形成對學校教育的無端抵制,甚至是故意敵對。
那么,學校應該怎樣處理好網絡中的“反教育”現象及其一些負面影響呢?筆者認為更應該從這種現象中尋找本質原因,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果斷出手,廓清弊端。筆者在某電視臺2012年六一文娛晚會現場看到這樣一幕,主持人宣讀了一位少年觀眾的來信:“我以前一直認為書本上的故事都是假的,是大人編好了來哄小孩子的。看了你們的節目,我才知道草原英雄小姐妹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龍梅和玉榮保護公共財物的事跡深深地打動了我……”聽到這兒,我不禁反思起來,不是我們的教材不夠感人,而是孩子們在接受教育之前早就被打了“抗生素”,產生了排斥反應。前不久網絡上熱議教科書內容杜撰的問題,談到《半夜雞叫》是作者的虛構。愛迪生用鏡子為母親做闌尾炎手術的照明,不符合當時的醫學條件。某偉人為母親洗腳,與個人的自傳有出入等。最后許多網民一致感嘆,我們的課本有多少美麗的謊言……其實,網絡對教育的橫加指責不在少數,有的是對教育評價體制的質疑,有的是對師生關系問題的擔憂等。不可否認,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教育問題,需要我們進行討論和辨析。學校對此所起的作用不應該是被動的,而是需要發現這種反教育的現象,果斷出手。例如有這樣一所學校,在網絡上發現一些新生家長牢騷不斷,對學校開學工作提出了很多意見,有的還觀點偏激,語句傷人。學校把這些觀點搜集起來,編撰了一套學校規則—《新生入學必備》。從此以后,這所學校徹底改變了管理方式,提高了教學效率,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和家長的支持。由此可見,網絡“反教育”也是一個“寶”,用得好就能“負負得正”,產生“正教育”。
聯手行動,防微杜漸。學校放假之初,許多家長擔憂不已:“學生在家經常上網,這可怎么辦啊!”筆者結合自己的上網經驗,發現的確有很多網站(有的是大型網站)都存在著問題,其內容都不適合兒童(甚至成人)閱覽。有些顯而易見的還好防止,但對一些比較隱蔽的卻難以防微杜漸。這些內容不健康的網站一方面為了點擊量和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對青少年的思想進行潛移默化的毒害,另一方面又利用輿論為自己搖旗吶喊,以期逃脫社會譴責。而我們的一些應對措施就顯得非常蒼白,上網軟件不給力,新聞中少兒不宜部分沒有“定級”,社會監管又形同虛設……這種種弊端怎么不讓人心存擔憂,怎么不讓兒童“提前成人化”,怎么不讓孩子“思想脫韁”呢?這種情況只有集中整個社會的力量加以抵制,才能還給孩子一個純正向上的網絡空間。
營造氛圍,專業對待。網絡“反教育”和負影響是一種復雜的現象,也是我們教育中的一個難題,這點不需要我們再用事實來進行論證,而難就難在我們如何去影響,去改變這種“滲透型的”的教育方式。有時我們一些教師也在不知不覺間受到影響,從而產生反面作用。例如筆者發現在辦公室中,幾位教師談得興起時就信口開河,什么你是“白富美”,他是“高富帥”……如果教育工作者把這些網絡用語掛在嘴上,而自己的工作又不能因此帶來絲毫的改善,可能心態也不會太好;如果再把這種思想傳授給兒童,那么著迷于坐享其成,而喪失了后天奮斗的思想,可能會影響一代兒童的健康成長。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對網絡用語的教育意義進行辨析、抉擇和運用,這樣才能與高雅做伴,發揮正面教育的作用。而面對網絡“反教育”現象,學校更需要拿出一套可行的方案,作出自己的一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