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要: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子應有剪紙的機會。”剪紙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是可以養成獨自消遣的好習慣,二是可以練習手筋。”我們學校開展了幼兒剪紙研究。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同一個教學內容,有的小朋友,老師講一次他就能剪出線條流利、造型精美的作品,而有的小朋友,甚至在多個課時后還是不能完成。就此問題,提出了解決策略。
關鍵詞:教師;語言;興趣
陶行知先生說過:“你要教你的學生教你怎樣去教他。”幼兒教育不是教師教幼兒學的學習活動,而是教師在組織活動中,以幼兒為主體,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的。觀察理解幼兒,誘發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的作用在于不僅是提供信息、傳遞知識,而且還應有目的地影響幼兒的學習和認知活動。那么,作為教師,應如何根據幼兒特點,運用語言工具來激發他們的興趣,讓幼兒主動學習了呢?
一、巧設語境,激發興趣
在幼兒的教育上,教師要了解幼兒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并從中找出切合幼兒實際的教育方法。要使幼兒產生興趣,生動有趣的導入是最直接的辦法。
如,第一次執教大班剪紙活動《剪圓形雙喜》時,我準備了方形雙喜和圓形雙喜兩幅喜字剪紙作品請幼兒欣賞。“今天老師帶來了兩幅剪紙作品,看看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小朋友們都能發現形狀不一樣。“這幅圓形雙喜漂亮嗎?你們想不想也來剪一剪?”“想……”
分析:雖然小朋友嘴巴都會回答“好”“想”等一些詞,表示出自己對活動參與的興趣,但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好多幼兒還沒準備好呢,他們是邊玩邊回答,甚至眼睛都沒看教師,這時幼兒的注意力容易轉移。而最有效的做法是創設情境,用趣味性的語言來導入。
策略:第二次我在進行活動導入的時候變化了方法,根據幼兒園的小朋友的特點,以游戲的口吻進行導入:“今天老師帶來了兩幅雙喜,過幾天小老鼠就要結婚了,可是它們家的窗戶都是圓的,你們覺得貼哪個雙喜更適合呢?”并出示圓形的窗戶,小朋友的注意力馬上就被吸引過來了,都覺得貼圓形的雙喜好看,因為窗戶是圓的。“今天我們來學習剪圓形雙喜,幫小老鼠布置新房好嗎?”這樣幼兒的興趣一下子就來了。
二、難度提升,保持興趣
在進行美術活動的時候,一般都會遵循3∶5∶2的時間比例。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會發現,一些動作慢的小朋友百分之五十的時間根本就不夠。活動中我們除了提供不同層次的操作材料來控制時間,我們還可以在活動中運用語言激趣,提升活動難度,讓走在前面的幼兒等一等。
如,大班剪紙活動《連喜團花》在導入的時候,我為幼兒提供了剪紙的步驟圖,通過幼兒看看說說和教師的講解,幼兒基本都掌握了剪制《連喜團花》的方法,看到幼兒躍躍欲試的表情,我就把操作材料分發下去,并提出要求:“請幼兒對照圖示,安靜操作”。剛開始的時候幼兒都能認真地操作,但是一會兒以后教室里就傳來了吵鬧的聲音“老師,金佳怡(化名)把我的作品弄壞了……”每次操作都會出現一些意外的情況。
分析:進入大班的幼兒,心理特點接近小學生,好奇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對于新出現的剪紙內容是在上次活動的基礎上的提升,經過圖示的提示,幼兒跳一跳就能夠得到,所以幼兒對活動的熱情較高,都想證明自己是最棒的。但是在活動前,教師只是簡單地提醒一句,安靜操作,對于這個活動要求,處于興奮狀態的幼兒根本就沒有聽到,而最有效的方法是在這個時候適當降溫,使幼兒的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
策略:在第二次活動的時候,我首先請幼兒欣賞剪紙作品,然后請幼兒根據以前的經驗,推測一下連喜團花的剪紙方法,并請幼兒到前面嘗試自己來畫一畫,這時候,幼兒的情緒開始變得高漲起來,這時候我故意放慢了腳步并以驚喜的口吻說:“老師來剪,我們一起看看他畫的紋樣,剪出來是什么樣子的好嗎?”教師在適當的時候提出要求,使幼兒的注意又回到了教師身邊。當幼兒看到我現場剪出的作品時都不約而同地說:“哇,老師真厲害,真漂亮哇……”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適當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實,你們只要向老師一樣,認真的剪,一定會剪出更漂亮的作品,其實,團花和連喜有兩種連接方式,剪得快的幼兒,在剪好作品后可以嘗試找找另一種連接方式。”
理論、實踐都表明:如果一項活動能讓幼兒探究各種問題和現象,讓幼兒有機會解除一個又一個的懸念,則能使幼兒覺得此項活動“其樂無窮”,興趣大增。所以設置懸念是設計探究性活動得以進行的“催化劑”。通過教師的現場操作以及作品的展示,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已經被調動起來了,這時候教師給予鼓勵的同時提出操作的要求,幼兒更容易接受,第二個要求的提出,使一部分動作快的幼兒變得有事可做,幼兒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趣味點評,延伸興趣
使幼兒生活學習變被動為主動,需要家庭、學校的密切配合。如,大班的剪紙活動瓣花系列剪紙,在組織活動的時候,一些幼兒存在困難較大,如果只是讓幼兒單純的回家練習,幼兒的反抗心理會讓他們變得更加不愛剪紙活動,于是我說:“這次活動還沒有完成的幼兒也不要著急,你們可以帶回去慢慢剪,還可以回去當小老師,教會你們的爸爸媽媽,和爸爸媽媽一起用我們的瓣花剪紙,裝飾一個花瓶。”又如,《八瓣花》,在活動結束的時候,幼兒都完成了作品,在評價的時候我問幼兒“你們都剪成功了嗎?”幼兒都非常開心地說成功了,“你們覺得我們的作品怎么布置更好看?”幼兒七嘴八舌議論結束后,我出示了一件用八瓣花裝飾的服裝。“這件衣服好看嗎?哪里好看?上面有什么花紋?請你們回家也和爸爸媽媽一起做一件,下次我們自己做小模特展示你們的衣服好嗎?”
活動延伸部分,教師根據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及時提出要求,將枯燥的技能練習變成藝術設計活動。學校與家庭有效互動,幼兒學知識、練技能實現無縫隙對接,幼兒自然更加樂于接受。
興趣不是天生的,關鍵在于培養,而教師要善于觀察,充分挖掘,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巧妙利用語言工具進行點撥,相信幼兒在教師的細心栽培下一定會有更精彩的表現,每個幼兒都能得到積極的情感體驗。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德積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