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吉

摘 要:建昌縣是遼寧省花生重點產區之一,花生在種植業中占有一定比重。為了提高花生產量,針對花生栽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花生示范田中,推廣實施了花生“六項改進”栽培技術,取得了顯著的增產效果。該文具體地介紹“六項改進”技術的內涵、實施情況及效果。
關鍵詞:花生;高產栽培;“六項改進”技術;建昌縣
中圖分類號 S56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6-52-02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在建昌縣種植業中占有一定比重。我縣是遼寧省花生重點產區之一。發展花生產業,提高花生生產力,對滿足市場需求,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目前在花生栽培中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制約花生產業發展。如花生品種科技含量低,優良品種覆蓋面積小,導致病害重,嚴重遏制花生產量;施肥水平低,方法不當,使花生產量一直處于低產局面;播量小,667m2株數不夠,群體產量低;田管不到位,蚜害重,草荒重;地膜花生面積少,覆蓋率低等。
為了提高花生產量,發展花生產業,針對花生栽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2012年在我縣花生示范田,推廣了花生“六項改進”栽培技術措施。近1.33hm2花生示范田,在低溫、寡照、大風、大雨嚴重洪澇災害的大災之年,仍取得較好收成。總產量達5 500kg,平均單產275.1kg/667m2,按種子價,總收入55 000元,667m2產值2 750元。其中,“花育20”單產300kg/667m2、“阜花16”單產267.1kg/667m2、“唐油4”單產279.4kg/667m2、“唐8252”單產293.9kg/667m2、“阜花305”單產270kg/667m2、“源花8”單產240.1kg/667m2。
1 花生高產栽培“六項改進”技術內涵
一是改花生老品種為高新品種;二是改淺耕低用肥為深耕分層施入配方肥;三是改2粒播為1粒密播;四是改被動防病蟲為積極主動防病蟲;五是改粗放管理為精細管理;六是改裸地直播為地膜覆蓋栽培。
2 “六項改進”技術的實施與效果
2.1 改老品種為高新品種 應用該項改進技術是針對目前花生品種老化、單一、技術含量低而提出的品種更新措施,以推廣普及高新品種。花生示范田種植的花生品種,均從國內北方地區重點花生研究所引進的高新品種高代種,共有6個品種。其中,從山東花生所引進的“花育20”原種一代,種植面積0.51hm2和新選育的品種“源花8”原種,種植面積0.08hm2;從省風沙研究所引進的“阜花16”原種,種植面積0.18hm2和“阜花305”原種,面積0.15hm2;從唐山花生研究所引進的“唐油4”,面積0.23hm2和“唐油8252”原種,面積0.15hm2。
從試驗結果看,以“花育20”、“唐8252”、“阜花16”、“唐油4”的生育性狀和產量性狀突出,產量水平較高。
2.2 改淺耕低用肥為深耕分層施用配方肥 該項技術是針對花生田多年未施有機農肥,化肥施用量少,而提出的花生施肥改進技術。花生田的施肥水平為施用商品有機肥150kg/667m2,氮、磷、鉀(各含17%)三元復合肥40kg/667m2,過磷鈣15kg/667m2,生育期追尿素15kg/667m2。
施肥方法,采用深耕分層施肥技術。打壟時,將商品有機肥150kg/667m2,2/3的三元復合肥,大約25kg/667m2和磷肥15kg/667m2,全部深施壟內,進行假種,施肥深度在15cm左右。播種時將剩余的1/3復合肥,大約15kg/667m2,作種肥施入表土層,生育期上壟前,追少量的氮肥,即尿素15kg/667m2左右,施于壟表,然后上壟蓋嚴。由于上中下3層施肥,一是加大了用肥量;二是減少肥效損失;三是避免化肥蝕種,燒苗;四是有利于營養元素長短結合,保證作物的生育需求。從調查對比得出,深耕分層施肥,相比淺耕低用肥,未出現蝕種燒苗現象,保苗率提高15.6%;根長增加20cm,單株莢數增加3.5個,成莢率提高30%,每667m2多收莢果50kg左右。
2.3 改2粒穴播為1粒密播 該項技術系針對珍珠豆型花生株矮直立、抗倒能力強的生育特點,而提出的加株增密的改進技術。由于播種偏差,密度水平未達到上限,但比一般對照田密度有較大增加。如“花育20”,667m2株數16 675株,單株結莢數13.7個,總莢數227 781個,對照田667m2株數13 000株,單株莢數14.2個,總莢數184 600個。兩者相比較,采用加密種植的單株莢數比低密種植的每株莢數減少0.5個,但667m2總莢數卻增加50 347個,667m2增產莢果60.4kg。
2012年花生示范田的667m2用種量17kg左右,密度為13 900~16 800株/667m2,基本做到了加密增株,多開有效花,多結有效果,增加成果數和飽果數,所以,才實現了較高產量。
2.4 改被動防治病蟲為積極主動防治 該項技術系針對花生病蟲害多、發生面廣、防治不及時、不主動、危害重而提出的,加強預報,采取聯防聯治積極主動的防治措施。花生病害有葉斑病、莖腐病、根腐病、銹病、白絹病、瘡痂病等;蟲害主要有蚜蟲、金針蟲、蠐螬、地老虎、棉鈴蟲、造橋蟲、斜紋夜蛾等,尤其是花生蚜蟲對花生的生育和產量構成危害最大,輕者減產30%左右,重者甚至絕收。
為了積極主動的防治各種病蟲害,根據區植保站對花生病蟲害開展的長期預報和短期檢測預報,提出防治指標、時間和方法,以生物防治為主,積極配合化學防治,基本將各種病蟲害控制和消滅在為害之前,做到了經濟、安全有效防治各種病蟲害,使花生未因蚜害和其它病蟲危害造成減產。
2.5 改低標準管理為高標準管理 2012年對花生示范田,從播前準備、播種技術、田間管理等方面進行了高標準管理。備耕期間,土地進行春翻、耙壓,打壟深施肥假種。播前,對種子進行莢選,剔除了有病和霉爛的莢果,選后帶殼曬種。剝殼時間推遲到播前20d左右,剝后種子進行粒選和種子包衣。播種期,在地溫穩定通過12℃時,5月9日,雨后搶墑,采用畜力“播種器”2d種完。播深4~5cm,復土3~4cm,保苗率9.5成以上,一次出全苗。出齊苗后,進行扒土曬根,清棵蹲苗。針對花生是矮桿作物,抑草效果差,從出苗到收獲一直都有雜草危害的特點,在苗期、園棵期、花期進行了3次中耕除草,基本控制了前期雜草和中期草害。花針期到收獲前拔大草2~3次,遏制了后期草害,使花生不因草害減產。在花生封行和大批果針入土前,進行追肥和培土迎針,提高了花生結實率和飽果率。雨后花生旺長,進行化控防治。9月26日用機械深趟收獲并揀凈落地莢,實現高產豐收。
2.6 改裸地種植為地膜覆蓋栽培 由于春播勞力緊缺,未能實施。花生植株生育、產量性狀和產量情況詳見表1。
3 小結
2012年在花生示范田,由于實施了“5項”技術改進措施,實行了品種優化,促進了花生品種更新;通過深耕分層施肥,增加了施肥量,改善了花生生長、發育的生態環境;通過增株加密,提高了群體產量;通過高標準管理,解決了花生病害、草害、早衰、一直影響花生單產提高等重大難題,全面提升了花生生產的科技含量,使花生產量水平再上新臺階。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