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芳均 陳志明
摘 要: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為對象的森林生態類型保護區。該文從其獨特的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地理條件以及豐富的生物資源等方面對南嶺自然保護區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進行了評價。
關鍵詞: 南嶺;自然保護區;特點;評價
中圖分類號 S73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6-90-02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1994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地理坐標為E112°30′~113°04′、N24°37′~24°57′,位于廣東省北部的韶關市乳源縣、清遠市陽山縣和連州市境內,東與乳源縣大橋鎮、大坪鎮和南水水庫相連,南與乳源洛陽鄉相接,西與連州潭嶺水庫相鄰,北與湖南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交界,地處南嶺山脈中段。保護區總面積58 368.4hm2,主要保護對象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環境[1]。主要功能是保護南嶺獨特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使之免遭人為干擾和破壞;采取各種措施拯救瀕危物種,保持生物物種的多樣性;保護和擴大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現存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種群數量;建立科研、科普教育基地,珍稀野生動植物拯救中心[2]。
1 自然地理條件
1.1 地質地貌 南嶺自然保護區位居南嶺山脈中段,所處大地構造單元,位于華南準地臺湘桂粵海西印支凹陷區,韶關凹褶斷束內。區內地質構造復雜,在漫長的地質時期歷經加里東運動、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喜山運動等,并具有多階段活動的特點。
保護區總體上屬于中山地貌,區內山嶺連綿,重巒疊嶂,山高谷深,地勢峻峭。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 902.3m,為廣東省第一高峰;最低點為龍溪口,海拔202.1m;相對高差1 770m。
1.2 氣候 南嶺自然保護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北,南嶺山脈南麓,氣候屬于典型的亞熱帶溫濕氣候,兼具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受南嶺山脈的影響,具有山地氣候特色,南北坡氣候條件差別比較明顯。南嶺全年盛行南北氣流,春秋季風中偏南風與偏北風互為交替,夏季偏南風為主,冬季偏北風為主,冷暖交替明顯,形成光熱充足、雨量豐富、濕度大的特點。該區氣候的基本特征表現為:海洋與大陸交匯氣候特征、季風氣候特征、山地氣候特征。南嶺自然保護區處在我國冬季有降雪的最南端,一般每年有10d左右的降雪期,山頂伴有結冰現象。
1.3 水文 南嶺屬珠江流域北江水系,區內千峰萬嶂、河溪極為發育。河溪屬降水補給型,具有流量大的特點。受地形影響,區內河流溪水的坡降變化較大,一般在12.7‰~39.2‰,急灘險澗瀑布較多。在保護區南向周邊區域,現建有3個大中型水庫,其中南水水庫庫容量為12.18億m3,泉水水庫庫容量0.36億m3,潭嶺水庫庫容量1.76億m3。南嶺自然保護區為南水水庫、泉水水庫、潭嶺水庫最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
保護區內地表水資源豐富,地表水以河流、溪流、水庫等形式分布。由于保護區內森林植被茂密,經檢測,地表水水質普遍良好。無色、無味、無異嗅、透明度好;pH6.4~7.2,屬中性;礦化度0.03~0.07g/L,為低礦化的淡水;總硬度5.42~13.36德國度,為軟水—微硬水;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水(HCO3-Ca·K+Na或HCO3-Mg·K+N·Ca),河溪水水質指標均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Ι類—Ⅱ類水質標準。
1.4 土壤 南嶺自然保護區成土母巖主要是花崗巖、砂頁巖、變質巖等。在高溫多雨、植被覆蓋良好的成土環境條件下,土壤的淋溶作用強烈,堿金屬及堿土金屬淋失現象嚴重,土壤普遍呈酸性反應,鹽基飽和度普遍較低,山地土壤腐殖質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較豐富,肥力水平較高,適宜林木生長。保護區山地土壤所受人為活動干擾少,土壤形態和土壤結構完整,是研究南嶺南麓山地土壤發育和形成條件的理想場所。保護區地帶性土壤為紅壤,從山麓至山頂,依次垂直分布著紅壤、山地黃紅壤、山地黃壤、山地灌叢草甸土,土壤垂直帶譜明顯。主要土壤類型有紅壤、山地黃紅壤、黃壤、山地灌叢草甸土等。
2. 生物資源
2.1 野生植物資源 南嶺自然保護區的植物具有悠久的生物發展歷史,是古熱帶動植物的避難所,近代東亞溫帶、亞熱帶植物的發源地之一。據統計[3],區內有植物221科1 031屬2 686種。其中,苔蘚植物53科115屬206種,蕨類植物43科94屬188種,裸子植物9科20屬30種,被子植物166科802屬262種。保護區有珍稀瀕危種子植物35種,國家Ⅰ級保護植物4種,國家Ⅱ級保護植物13種。
按《中國植被》劃分,南嶺自然保護區處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域、東部(濕潤)亞區,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南部亞地帶,南嶺山地栲類、覃樹林區。分布的植被類型有6個植被型組、9個植被型、16個植被亞型、28個群系[4]。
2.2 野生動物資源 據調查[2],南嶺自然保護區有陸棲脊椎動物486種,隸屬27目86科287屬,占全國陸棲脊椎動物種數(2 638種)的18.4%。其中,獸類有9目25科65屬89種;鳥類有14目41科154屬259種;爬行類有2目13科49屬94種;兩棲類有2目7科19屬44種。本區陸棲脊椎動物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10種,國家II級重點保護動物63種;廣東省重點保護動物18種;有74種屬國家性受危種;有30種屬國際性受危種;有75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
2.3 森林資源 南嶺自然保護區總面積58 368.4h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56 822.7hm2,占保護區面積的97.4%;非林業用地面積1 545.7hm2,占保護區面積的2.6%,全區森林覆蓋率(含灌木林)為90.6%。
南嶺自然保護區原生性森林植被面積大,森林植被呈現很強的原生性特征。區內分布有國內連片面積最大的原生華南五針松與長苞鐵杉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約1 000hm2,原生的中山山地常綠闊葉林約6 100hm2;原生的山頂常綠闊葉苔蘚矮曲林面積1 400hm2;保存較好的次生亞熱帶中山常綠闊葉林面積13 400hm2[5]。是廣東省內原生性天然闊葉林的集中保存地,具有典型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結構特征,是我國東部常綠林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上同緯度僅存的寶貴的自然歷史遺產。
3 保護評價
3.1 典型性、稀有性 在北回歸線上,2/3以上的陸地屬于沙漠、半沙漠或干旱草原,而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我國南方重要山脈——南嶺山脈,主要森林植被類型有常綠針葉林、常綠針闊混交林、丘陵低山常綠闊葉林、山地常綠闊葉林、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山頂闊葉矮林、山地灌叢草坡,是我國乃至世界保存面積最大、最完整的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5],被中外科學家譽為“北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
保護區原生的亞熱帶中山常綠闊葉林、原生的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矮林、保存較好的次生亞熱帶中山常綠闊葉林是我國南方所獨有的地帶性植被。
3.2 瀕危性、脆弱性 保護區屬于國家Ⅰ級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有南方紅豆杉、桫欏、黑桫欏、小黑桫欏、大黑桫欏等5種;屬于國家Ⅱ級保護的有觀光木、篦子三尖杉、福建柏、長苞鐵杉、白豆杉、水松、馬蹄參、伯樂樹、粘木、傘花木、野茶樹、云南石梓等13種;區內有野生瀕危種子植物35種,占廣東珍稀瀕危植物總數的52.2%。
保護區屬于國家Ⅰ級保護的珍稀瀕危陸生獸類有云豹、熊猴等6種,Ⅱ級保護的有獼猴等17種;屬于國家Ⅰ級保護的珍稀瀕危鳥類有黃腹角雉等2種,Ⅱ級保護的有黃嘴白鷺等35種;屬于國家Ⅰ級保護的爬行動物有蟒等,Ⅱ級保護的有山瑞鱉、大壁虎等;屬于國家Ⅱ級保護的兩棲類有虎紋蛙和大鯢等;屬于國家Ⅰ級保護的昆蟲有金斑喙鳳蝶,屬于Ⅱ級的有長臂金龜等。
3.3 代表性 保護區擁有大量古老、孑遺、原始和特有的植物種群,是現代華夏植物區系的核心組成部分,是我國乃至世界的自然歷史遺產,具有很強的代表性[6]。區內有苔鮮植物206種、蕨類植物188種、裸子植物30種、被子植物2 262種。
南嶺自古至今就是珍禽異獸的王國,動物群系復雜。陸棲獸類有86種,占全國的20.5%;兩棲類有33種;爬行類有74種,其中角烙鐵頭為區內記錄的新種,莽山烙鐵頭更是我國特有種,被稱為“蛇中熊貓”,全球僅存300余條;鳥類217種;魚類有33種。
其中莽山烙鐵頭是我國特有種,只在湘粵交界的南嶺山脈騎田嶺支脈的南嶺地區一帶有分布。由于分布狹窄,數量稀少,是一個極為脆弱的種群。莽山烙鐵頭已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優先保護的一級野生動物名單和《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其珍稀、瀕危價值與國寶大熊貓一樣。同時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紅色名錄中的“易?!奔墑e,這表示該蛇種目前數量并不多,而且明顯地只局限出沒于其特定的產地范圍(一般為小于100km2的地區),未能廣泛分布于不同地域(通常少于5個主要分布地)。
綜上所述,南嶺由于其獨特的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地理條件為珍稀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繁衍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環境。南嶺保護區是珠江支流北江的發源地,是南嶺水庫、泉水水庫和潭嶺水庫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其中丘陵低山常綠闊葉林與山地常綠闊葉林是主要類型,最具典型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結構特征,不僅是我國南方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和最珍貴的物種寶庫,也是地球同緯度沙漠帶上面積較大的綠洲,是我國乃至全球的自然遺產。
參考文獻
[1]陳景烈,楊清云,陳志明.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J]. 長白山自然保護,1998,2(1) :25-30.
[2]廣東林業勘測設計院.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1999-2010)[R].1999.
[3]陳錫沐,李鎮魁,馮志堅,等. 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種子植物區系分析[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1999,20(1) :97-102.
[4]董安強,陳林,王發國,等.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植被研究[J].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2,25(2) :1-7.
[5]徐燕千. 建立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大意義[J]. 生態科學,1993,12 (1) :14-20.
[6]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研究編輯委員會.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研究[M]. 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3.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