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
耐力跑是中學體育健康課程中發展有氧耐力的必修課程,是發展體能的一項重要內容,經常進行耐力跑練習,不僅對增強學生體質,改善學生內臟器官功能有積極作用,而且對培養學生頑強、堅毅、刻苦、耐勞等意志品質也有重要意義。
一、因材施教,激發信心
在實際教學中,我告訴學生,耐力跑是他們參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的基礎,無論你喜歡籃球、足球,還是乒乓球、羽毛球,耐力都是提高這些運動項目水平和能力的基礎,在練好耐力后,再回到球場上,就肯定會“如魚得水”,將自己的技戰術能力充分的展示出來。而對于一些體育興趣不濃厚的女生,我則抓住其愛美的心理特點,強調要想保持一個健康窈窕的身材,耐力跑是最佳的塑身方式,能夠消耗多余的脂肪,培養良好的身體曲線。當學生因為我上述的講解而對耐力跑產生濃厚的興趣以后,我再因勢利導,耐力跑不僅能夠培養我們全面的身體素質,還有一個重要的價值,就是能在嚴寒的冬季里,培養我們戰勝困難、挑戰自我的意志品質,此時再推出本校學生吳濟聰、李石龍、陳錦輝等經刻苦訓練取得好成績的例子,甚至遠到國家隊的王軍霞等人的故事,學生們自然而然便對耐力跑充滿了信心而躍躍欲試。
二、加強理論學習,克服“極點”
在耐力跑中光有信心還不夠,因為許多學生在跑的過程中都容易出現害怕“極點”的心理,錯誤地將“極點”當成“極限”,跑途中不敢主動加以克服。針對這一現象,在練習前的理論教學中,要使學生懂得“極點”是跑途中因內臟器官機能的惰性產生的一種暫時不適應現象,經常出現呼吸困難、胸悶、四肢無力,產生難以堅持跑下去的感覺。這主要是由于氧氣供應落后于機體活動的需要,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且“極點”的反應程度與訓練水平高低,運動強度大小、準備活動是否充分等有密切關系。訓練水平高的,內臟器官和神經系統適應性強,“極點”現象出現晚,程度輕,持續時間短;而跑的強度大,“極點”出現就早;但準備活動充分,能緩和“極點”的反應程度。
三、掌握技能,跑出效果
1. 掌握正確的跑動技術。首先要讓學生明白,耐力跑與短距離跑相比有如下特點:其一,跑動時,步幅要適中,跑動要有彈性;其二,學會正確的擺臂技術,要明白越是感到累的時候,要越去控制擺臂的節奏,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上肢帶動下肢”的目的;其三,腳落地時,一定要全腳掌落地,而不同于短跑的前腳掌落地,這樣才能延長落地緩沖,利于肌肉在跑動中有一個更充分的恢復時間。
2. 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要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無論累還是不累,都一定要做到“兩步一呼、兩步一吸”或“三步一呼、三步一吸”,這樣才能在疲勞時保持心肺的正常工作。甚至,要讓學生體會,在疲勞時,采用正確的呼吸方法去有意識地控制呼吸,這樣才能循序漸進提高自己的耐力水平。
3. 掌握正確的熱身與放松方法。許多學生往往認為,耐力跑本來就是由慢到快的,這樣就不用熱身了。教師在此時就一定要強調,通過熱身可以使肌體與心肺同時進人工作狀態,這樣跑起來不僅會增大步幅,加快跑動節奏,更會讓心肺活動與肌體運動達成一致,運動效果自然更加出色。跑后的放松同樣重要,如通過拉韌帶等方式,讓因為運動而聚縮在一起的肌肉得到重新拉長,從而利于積極的恢復。
四、探究合作,共闖難關
在耐力跑開始前,我根據學生的運動水平讓他們結成互助小組,將三組能力較好的學生安排在隊伍的前、中、后三個位置,讓他們用自己突出的耐力能力和輕松的步幅來感染帶動其他學生。在跑途中,我并不過多強調學習紀律,而是鼓勵學生們相互交流、相互鼓勵,取長補短,這樣不僅轉移了他們疼痛感的注意力,更產生了攜手共闖難關的心理共鳴,一起以輕松積極的心態去戰勝困難。從而練習耐力跑的過程,也成了德育的舞臺,學生通過相互鼓勵去戰勝困難,體會到了集體的力量是可以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從而加強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團結精神。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