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
我喜歡看書。
休息的日子,我最喜歡逛書店,在教育專著這個專柜前翻翻新書。
我最喜歡看的是名師的教學案例,這個柜臺里最多的也是這類教育專著。這類書或者是一位名師的教學著作,收錄他本人的經典教學案例,涵蓋教學的多個方面;或者是單一主題下(如作文教學)的名師教學案例專輯,收錄的是不同名師同一主題的精彩教學案例。
翻閱著這些案例集,想象著名師們在各類公開課的舞臺上,憑借精巧的教學設計,過硬的教學基本功,靈活的現場生成,演繹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絕倫的課堂教學,那真是心潮澎湃啊!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這應該是如我等尋常教師讀完這類書共同的真切感受吧!
然而翻著翻著,我卻慢慢感覺到有點麻木了:名師的教學案例實在是太精彩了,太完美了,精彩完美得讓人望而卻步。
我在想,什么時候才會有人出版一本失敗的案例集呢?
這不是我酸葡萄心理在作祟。
首先,從概率上說,名師也有“上砸了”的時候。翻看一些教育教學雜志的封面人物介紹,會發現這些名師少則上過幾十節,多則上過幾百節的公開課。名師的業務修養高,設計出來的課堂教學自然是精美的;名師的現場駕馭能力強,展示出來的課堂教學自然是精彩的。但是教學畢竟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即使是按照1%的概率去計算,名師也是有一些課是上得不夠精彩的。當然,造成名師課堂不夠精彩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夠都怪罪到名師身上。教學怎么可能永遠是一帆風順的呢?就算是那些知名度很高、歷經風云的老名師,他們真正廣為流傳的教學案例又有幾個呢?出版一本名師的失敗案例集,不正是向我們完整展示了課堂教學尤其是公開課教學的全貌嗎?
其次,名師出版失敗案例集,更展示了名師人格的完美。或許是考慮到讀者購買的心理因素吧,又或許是為了維護名師的形象,現在出版的這些教學案例里是沒有名師失誤的。這又何必呢?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名師展現自己的失誤,就向日月一樣,展示了失誤,也收獲了我等平凡教師對他們的敬仰:首先名師敢于展現失敗案例,就向大家展示了名師對于教育教學認真與負責的堅定態度和念茲在茲的情懷,也展現了名師不掩蓋自己缺點的人格。王崧舟老師曾在《詩意語文七講》里回顧自己上《邱少云》時候的失敗環節,張化萬老師在一次講座中曾分析了自己上《一個蘋果》時候的錯誤評點。讀到、聽到這兩位名師也會“敗走麥城”,我的心里更多的是對這兩位教師的敬佩,敬佩他們敢于直面的精神。
再次,名師出版失敗案例集,對于我們這些平庸教師有更大的啟發。名師那些經典的案例,固然可學的地方非常多。然而正是因為可學的多,我常常覺得無從下手。假如名師出版一些自己失敗的案例,首先便給了我們自信:即便是名師上課也有可能馬失前蹄,我們這些尋常教師,上幾次失敗的公開課又算得了什么呢?這樣,我們上公開課時就沒有那么大的心理壓力了,面對課堂上的學生和后面的聽課老師,我們也會更加有底氣一些。而名師對失誤案例的分析,也為我們指明了自己課堂上的失誤可能在哪里,發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進行修正等等,閱讀這樣一些材料,既是課堂技巧方面的詳盡指導,更是教學方法上的生動啟發。
真盼望著有一本名師的失敗案例集啊!
(作者單位:浙江省常山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