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文化論著研讀”充分反映了時代對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迫切要求,也突出體現了高中語文課程內容的重要革新。
一、明確“文化論著研讀”的總體要求和教學內容
“文化論著研讀”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各類文化論著,在開拓視野、認識世界的同時,從中學習和掌握一些有關文化科學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隨著閱讀范圍的擴大和知識領域的擴展,必將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認識水平的提高產生重大的影響。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研讀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各類文化論著的研讀能力。“研讀”是人們自學和獨立鉆研、主動獲取新知的重要手段。切實掌握研讀的方法,提高研讀的能力,就等于拿到了一把萬能的金鑰匙,可以隨時打開人類文化寶庫的大門,探求自己所需要的各種文化科學知識。通過閱讀中外古今文化論著進一步加強科學精神和全球意識的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思想境界,更好地發揮語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有助于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
二、正確處理必修與選修關系
必修課要突出課程的基礎性和均衡性,要做到“公平發展”。“公平發展”的觀念是指一切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所以要對一切人施以實質上是公平的教育。這是必修課程的直接價值支撐。
選修課必須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選修課也應該體現基礎性,也就是在實現“基礎性、均衡性”基礎上致力于有選擇的學習,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促進個性發展不能以犧牲基礎性、均衡性為前提,也就是說,我們的個性發展應該與“偏才”“怪才”劃清界限。“公平發展”指導下的“基礎性”“均衡性”并不是要求我們的教育簡單劃一。必修課與選修課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沒有必修課就不能保證語文教學的基礎與均衡性;而沒有選修課則沒有個性的培養與發展,充其量是一種平庸的“訓練”,而非人性化的教育。所以兩者決不能偏廢。
三、根據實際確定選修的課程
要研究選修課的策略,在指導學生選修和準備開設選修課時要注意本地區本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學校本身具備什么樣的條件,師資力量、學生情況決定了選課的方向。學校可以根據本校的師資和設備等條件,確定開設適當的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志趣和特長等條件,選修自己最喜歡的課程。譬如,我們學校屬于面上中學,學生語文知識水平普遍較低,學校開設高中部只有5年,本身的師資力量薄弱,高中教師自身知識儲備能力不夠。所以,剛開始時我們只選擇一二個系列,難度也相比較低,比如“唐詩宋詞”、“短篇小說”、“傳記”。
在安排落實選修課時還應考慮現實狀況。例如,選修的內容同高考的關系,從本質上說開設選修課同提高學生素質適應高考并不矛盾,但實際操作時又有難度,有些矛盾會凸現出來。因此選課不能隨意不能太寬泛。
四、根據文體特征和教學目標落實教學方法
如何上好選修課,首先要考慮它與必修課的異同。既不要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復制品,又不能將選修課上成隨意的講座。要重視“研讀”方法和過程的指導,幫助學生在研讀的過程中學會研讀。從某種意義上說,研讀的過程與方法比研讀的結果更為重要。研讀的結果所得出的結論往往是多元的,也是可變的;而過程與方法卻可能反映出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規律性的東西。學生真正熟悉了研讀的過程,真正掌握了研讀的方法,才能具備獨立探究的能力,也能鑒別研讀的結果是否靠得住。即使發現偏差,也能自行糾正。我把“研讀”的基本方法和一般過程加以概括,大體上可以包括以下五個步驟:①通讀與博采(整體把握,拓寬思路)②質疑與設問(發現疑難,找出問題)③比照與思考(比較對照,深入思考)④推理與辯證(邏輯推理,辯證論斷)⑤實踐與檢驗(以理服人,行之有效)。
對《傳記選讀》的教學。在認真學習領會課標中關于《傳記選讀》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及其《教科書說明》后,我們總結它每篇課文的基本教程為:閱讀——聯系——分析——研討——啟示五個環節。同樣,這五個環節包含了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項任務,而且,對不同的課文應各有所側重。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