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這些年來,新教育實驗的理論與實踐受到越來越多一線校長和教師的歡迎。許多沒有參加實驗的學校,也開始按照新教育的理念行動起來。許多校長和教師與我見面的時候,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也是追夢人!
是的,我之所以一直對中國教育充滿信心,之所以能夠堅守新教育的事業,就是因為我看到,在我們的教育界,活躍著這樣一群人,他們沒有因為教育問題重重而灰心喪氣,沒有因為各種壓力而放棄努力。游和平校長,就是他們中的一個代表。
我與和平校長未曾謀面過。年前他來信說,一直在關注并實踐著“新教育實驗”,他們雖然沒有正式加盟,但也可算是一支編外的“部隊”,是隨時可以“作戰”的。他告訴我,曾看過我2010年7月在河北橋西“全國第十屆新教育年會”上所作的《文化,為學校立魂》的主題報告,非常感動。他們學校正是按照新教育學校文化建設的理念來實踐的。不知他從哪里得知了我的手機號碼和郵箱地址,于是,通過“手機短信”“電子郵箱”,我們開始有了文字之交,一來二往,自然就相識了。
就這樣,網上網下,多少也了解了和平校長的一些情況。他是井岡山下一所省級重點高中的校長,十分敬業、好學,頗有思想。在十年的校長生涯中,他潛心于井岡山老區的高中教育。探索十年,他蹚出了一條符合校情的辦學路子,把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山區中學辦成了“江西人民滿意的十大品牌中學”“江西高中教育業十強單位”。他的辦學經驗經常在省市教育界得以介紹,諸多媒體宣傳報道過他們的成績。和平也因此獲得“首屆全國中學十佳新銳校長”“江西省特級教師”“江西省模范教師”“江西省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一路走來,他艱難跋涉,癡心不改,無怨無悔,實屬不易。
前不久,和平告訴我,他將自己十年來對教育的探索與反思等整理匯成《追夢》一書,希望我為其寫點文字。
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們都是追夢人。為追夢人的《追夢》寫點什么,自然也是無法拒絕的。所以,不久前,我利用閑暇時間,通過電子郵件仔細地閱讀了該書稿,書稿給我的印象是:非常樸實。
書稿的語言很樸實,幾近白描,直敘其事,直抒己見。更為樸實的是表現在追夢人的情懷。一是責無旁貸的教育情懷。他以“教育一個學生,改變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為己任,不忘“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與幸福奠基”的宗旨,善待每一個學生,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學生的差異,給不同潛質的學生以不同的選擇,主張“能以健康的身體與心理融入社會,主動關愛他人并幫助他人”就是成功的人生!每一天,為明天。教育的過程,就是師生共同成長、共同創造的過程。二是彰顯特色的文化情懷。文化,是立校之魂、治校之策、強校之路,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體現,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和平對校園文化建設情有獨鐘,不僅有宏觀思考,而且有微觀探索。頗具影響的“一切為了師生,一切依靠師生”的辦學理念的提出與實踐,蜚聲江西教育界的“中學生業余黨校”,獨占鰲頭的藝術教育,得天獨厚的校本課程,別具一格又頗受學生喜愛的校園文化節、科技節、體育節等等,打造成精品,凸顯其特色。校園里的每一面墻,每一扇窗,每一棵樹,每一條道,都是文化積淀的自然流露。生活在這所校園里的師生,呼吸的是文化空氣,目睹的是文化景觀,感受的是文化氛圍。沁人心脾的校園文化,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總的來說,和平與新教育是有緣分的,是熟悉新教育的基本理念的。希望他能夠進一步走進新教育,成為我們共同體的一員。
和平的這本書雖然不是一本系統的理論著作,內容與文字也不算盡善盡美,但細細品讀,一位中學校長的心路歷程卻是淋漓盡致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每一位讀者都能觸摸到追夢人的情懷,甚至感受到他的喜怒哀樂。
愿和平能夠夢想成真,愿天下所有的教育追夢人夢想成真!
(責任編輯:黃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