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愛村


一、導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導學包括導學目標和導學診斷兩部分,主要是引導學生自學本節課的重點知識。
1.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出示導學目標之前,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們可以根據各課的實際情況,設置精煉、適當的導語,由情境引出課題。
例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直線、射線和角》時。
教師出示課件:一只小蟲子從一個山洞到另一個山洞尋找食物,有五條路可走(其中4條路是彎曲的,只有中間一條是直的)。
師:究竟走哪一條路最近呢?可憐的蟲子犯愁了,誰能幫幫它呢?
生:中間的一條。
師:為什么?
生:中間的一條是線段。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與線段有關的知識。
這樣就自然引出了課題。
2. 出示導學目標。
導學目標就是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成學生的學習目標。上課伊始,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主動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從教育心理學上看,兒童有了注意的方向,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擬定導學目標時要用兒童化的語言,化難為易、簡明扼要、通俗易懂,還要做到目標具體。
例如,教學《商不變的規律》一課時。當教師出示課題后,隨即出示導學目標:(1)觀察比較,發現商不變的規律,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商不變的規律。(2)能應用商不變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教師在出示導學目標后可隨即出示自學提示:(1)想一想:任選兩欄進行比較,被除數、除數和商的變化有什么規律?(2)說一說:與同學交流你的發現。讓學生根據導學目標和自學提示進行自學,學生就不會漫無目的地學習了。
導學目標的出示,應根據課程結構靈活處理。可以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一次性出示,也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逐個出示,還可以先問學生在本節課里你想學到哪些知識,引導學生自己說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3. 完成導學診斷。
根據教材的例題或知識點,設計相適應的配套診斷練習,讓學生邊自學、邊完成。在學生完成診斷練習時,教師巡視,采擷問題。學生對自學過程中不能完全解決的疑問,進行重點自研和討論互研。要把握三個要求:有疑問必須提出,自研互研,尋求解答。可靈活采取四種形式:一是自我重點研讀,二是小組討論,三是向教師求教,四是引導學生通過“兵教兵”“一幫一”的形式,解決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教師要注意搜集學生討論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重點輔導中下水平的學生。
例如,教學《商不變的規律》,讓學生自學教材中的表格后,讓學生展示匯報。教師發現:學生雖然初步發現了商不變的規律,但是對“同時乘或同時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等關鍵詞句不太理解。教師針對學生的疑難問題,進入了導疑的環節。
二、導疑——引導學生質疑、釋疑
導疑主要是解決本節課的難點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和自己搜集的信息,進行總結性精講點撥,解答疑難,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規范性的界定。可以先讓已掌握該知識點的學生講評,教師在幕后強調補充。導疑案例包括:(1)預設的問題。(2)學生在導學診斷練習中出現的疑難問題。(3)生成的問題。如果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就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表現,是他們積極思維的結果。要給學生提問的機會,并鼓勵他們敢于提出問題,養成不懂就問的習慣。教師應根據預設與生成的問題,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的結構,進行重點講解和輔導,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
例如,教學《商不變的規律》時,學生對“同時乘或同時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等關鍵詞句不大理解,教師出示了如下練習。
運用規律,直接判斷下列算式是否正確,為什么?
(1)120÷12=(120×4)÷(12×4)( ),
(2)240÷60=(240÷10)÷(60÷6)( ),
(3)80÷16=(80÷20)÷(16×20)( ),
(4)180÷30=(180×0)÷(30×0)( )。
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教師點撥,讓學生比較深入地理解“在除法里,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的規律。
例如,教學《垂直與平行》一課時,針對學生比較難理解的問題,教師設計了如下練習。
判斷對錯,并說理由。
(1)兩條直線相交,它們就互相垂直。( )
(2)如圖:,直線A叫垂線。( )
(3)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平行線。( )
第(1)題要讓學生明白:在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成什么角時才能互相垂直?
第(2)題讓學生明白垂線是指在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互依存”的關系,不能單獨說直線A叫垂線,而應說直線A是直線B的垂線,或直線B是直線A的垂線,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的。
第(3)題讓學生明白:我們所研究的垂直與平行是在“同一個平面內”,針對學生在自學后提出的“什么是同一個平面內”的問題而設計的。
導疑環節的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前,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精心的備課,充分預設學生在課堂中有可能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中,教師不僅要有序展示預設的問題,也要對學生在課堂中生成的問題進行適時的講解和點撥。同時,要留出時間讓學生質疑、釋疑,真正做到在學中疑、在疑中學。
三、導練——引導學生當堂訓練。
導練包括導練達標和導練點睛兩部分,主要是解決本節課知識的鞏固、檢測、提升的過程。
1. 導練達標。
對學生的學習,要及時反饋,及時鞏固。根據教育心理學理論,當堂訓練、當堂校對、當堂訂正,能促使學生的學習進步更快,效果更佳。因此,在“先學后教”之后,教師要讓學生開展一定數量的訓練,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學生對本節課重難點知識的理解。練習的設計要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分層練習。
例如,教學《直線、射線和角》一課時,讓學生自學,并在釋疑、解疑后,出示如下練習。
1.辨一辨。
(1)射線永遠比直線短。( )
(2)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 )
2.畫一畫,數一數。
(1)經過點A、B畫直線。
能畫( )條直線。
(2)在下圖中,有( )個角。
第1題和第2題的第(1)題是針對本節課學生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進行一個鞏固訓練,促進知識的內化和熟化。第2題的第(2)小題是思考性較強的題目,要讓學生懂得有序地數出角的方法,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訓練。這樣不同層次的練習設計,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 導練點睛(即全課總結)。
教學總結的任務主要有兩個:一是概括教學內容,突出重點,強化難點,總結規律,使學生對全課的內容和知識要點留下明晰的印象。二是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思維,引導他們對有關內容進行聯想和思考,使知識更加系統化和條理化,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把課堂總結和教學內容融為一體,滲透學習方法,給學生留下一個能激發興趣的懸念,使課的開始引人入勝,總結扣人心弦,整個過程協調完美。
例如,教學完《直線、射線和角》一課后,設計如下的導練點睛環節。
(1)什么是直線、射線、線段?它們有什么聯系與區別?
(2)什么是角?過一點可以畫幾條直線?從一點出發可以畫幾條射線?經過兩點呢?
(3)這節課你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的?
“課堂三導教學”應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基礎上,做到:(1)把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終。(2)教師要少講、精講,只做點撥性的引導。(3)學生會的不教,學生說明白的不重復,學生不會的盡量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由于學生各不相同,學情、班情、校情也不盡相同,“課堂三導教學”不能機械地模仿,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實際,靈活運用,不斷創新。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