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禮
一、關注文本,夯實基礎
獲得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是數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特征。在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脫離課本,沒有系統地研讀教材,例如許多學生不能用科學的數學語言敘述定義、定理,對數學教學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質、基本法則理解不清。另一種則是把教材視為“圣經”,以書為本,以例講授,學習內容與實際脫離,教學內容單薄,缺乏對學生“生活世界”的關照,學生越學越沒靈氣和活力。這兩種現象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牢固掌握。教學中,我們要關注文本,多維研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是要科學地解讀教材,在任何教學階段都要吃透文本的內涵,依據課程標準,按知識體系,找出主干,將知識串聯,編織網絡,這既便于知識的理解又利于掌握。二要靈活地運用教材,憑借教材因勢利導,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種有利的因素創設主動學習的空間。教學過程要重分析,重解題思想方法的滲透,將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上升到較高層次。三要創新地超越文本,教師既是教材的使用者同時也是教材的建設者,要善于挖掘文本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注意對教材的延伸與拓展。如“圓的周長”教學,教師可提供由多種材料做成的圓,以及直尺、繩等測量工具,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從中理解并掌握基本公式。又如“簡單統計圖表”的教學,教材所體現的只是教學的基本資源,為教師留下了很大的拓展空間,教學中可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指導學生走出課堂,進行調查實踐。通過開展一些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理解、掌握所學知識,更讓學生獲得了愉悅的學習體驗。
二、關注訓練,培養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強調:“‘知識技能既是學生發展的基礎性目標,又是落實‘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目標的載體”。實踐證明,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訓練,但要適度。而現實中還有些數學教學充斥著過量的、重復的、不斷循環的訓練,因此,教師組織技能訓練時,不要過分地追求“以速度論英雄”“以結果定成敗”,而應在關注實效性的同時,認真審視學生的實際,并對照教材要求,及時引導學生加強對作圖、實際測量、設計和制作模型等活動的訓練,讓課堂活動更具有靈性。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后,出示一個蘋果:“怎樣知道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學生邊想邊討論:“沒有已知條件,它又不像圓柱,也不像長方體、正方體,該怎樣計算它的體積呢?”先讓學生嘗試,甚至可以進行切拼操作。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活動經驗后,教師引出《烏鴉喝水》與《阿基米德測皇冠》的故事。再引導學生進行方法探究,實踐操作。之后課件展示:一個長方體玻璃缸,長12厘米,寬10厘米,水深8厘米。把一個蘋果浸沒在水中,水面升高到13厘米。這個蘋果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讓學生解決具體問題。像這樣,教學中重視對物體或模型的直觀分析,在學生原有的對體積計算的認識的基礎上引發認知沖突,并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先讓學生猜想:“蘋果的體積跟什么有關?會有怎樣的關系?你想用什么方法來驗證猜想?”最后再解決問題,這是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使學生獲得熟練的基本技能和較高的學科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關注思考,領悟方法
《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數學思想”。思考是人類進步的依托,標簽式的“數學思想方法”并不能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要真正有效地進行數學思想滲透,關鍵在于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要點燃學生思考的熱情,促使學生進行思考。教學時,教師要精心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設計有效的數學活動,設置有價值的探究問題,努力挖掘每課內容中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點。
例如,《路程、時間與速度》一課。
教師設置情境引入:龜兔第二次比賽就要開始了,兔家族的小白、小灰和小黑都爭著要參加,它們決定進行一次選拔賽,比賽成績如下:小白3秒102米,小灰3秒90米,小黑2秒90米。比一比,哪只快,并說說為什么?
師:兩只兩只比,可以哪只和哪只比?
生:可以白與灰、灰與黑、白與黑比。
師:請同學們再比較一下,你覺得哪一組可以很快比出快慢呢?
生:白與灰。
師:為什么?
生:看路程就可以比出了。
師:為什么可以直接看路程?
生:因為都是跑3秒。
師:我們把小白和小灰這3秒跑的叫路程,原來比快慢時時間相同只要比什么?
生:比路程。
師:還有哪一組也能這么快比出來呢?
生:灰與黑。
師:怎么比?
生:看時間3秒比2秒大。
師:直接看時間是因為什么?
生:路程相同比時間。
師:原來時間相同只要比路程,路程相同時只要比時間。
師:白與黑,時間不同了,路程也不同,那能不能比出快慢呢?
教學過程中,以數學的比較思想為主線,通過路程相同比時間,時間相同比路程,時間、路程都不同又如何比這幾個層次的“比一比”活動,讓學生的思考層層遞進,并引導學生高度關注、深層聚焦其中的“抽象、比較、化歸、推理”等數學基本思想,從而化抽象為具體,既可有效促進知識理解,又能生動彰顯推理與化歸的魅力。
四、關注過程,積累經驗
《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基本活動經驗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體驗,并且是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步積累的。因此,教學中要讓學生在課堂經歷一種過程,讓學生從數學課堂上的“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猜一猜”“議一議”等數學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當然,這種經驗只是教學的起點,它還需要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過程中,反思、抽象、概括,從而內化為學生自身的活動經驗。例如:在認識圓柱時,先讓學生獨立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圓柱,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發現,然后再與組內的同學交流自己是怎么摸的,怎么滾的,自己有什么發現,再聽一聽同伴的做法和意見,與自己的又有什么不同。這樣,學生在充分感知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教師再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充分給予合作的時間和空間,形成數學結論,就能獲得更多的數學活動經驗。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