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祥
品生(品社)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綜合性是其基本特征。2011年版課標明確提出“以活動為教與學的基本形式”。因此,應當樹立“大品德教育觀”,將品德教育融入學生活動中,把學習的內容拓展到課前,落實在課中,延伸到課后,讓學生在真切的實踐活動中獲得直接體驗,進行領悟內化,從而發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課前體察活動,充實知識
課前體察活動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感知,為課中開展“討論”“辨別”“創造”和“表現”提供了前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提高課堂學習效果提供保障。
1. 搜集資料,豐富感知。
課前讓學生通過圖書、報紙、電視、網絡等途徑,搜集查詢與主題活動有關的圖片、文字、數據、音像、影視等資料,建立學生的多維認知表象,不僅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有助于加強感性體驗。
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我的祖國多遼闊》這一活動主題,讓學生通過“中國行政區域圖”,查找34個省級行政單位和省級行政中心,對我們祖國遼闊的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強化學生熱愛國土的情感。為了有效地實現這個教學目標,教師課前發動學生通過網絡、中國地圖等多種方式搜集整理有關祖國各行政區域知識的資料,制作相關的手抄報或剪貼報,布置《我的祖國多遼闊》園地。這樣,通過課前收集等途徑,激發了學生的道德需要,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知,為學生進入主題學習,進一步明白道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社會調查,獲取體驗。
課前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實地觀察),使學生對所關注的問題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直觀的印象和深入的了解,增加學生的感性認知,幫助學生領會有關的道德觀點和道德認識。例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我是誰》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課前到商店、公園、醫院、超市等地調查,了解不同行業、不同職業的人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們每個人在每個場所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擔好自己的責任。
3.參觀訪問,發展能力。
2011年版課標指出:應讓兒童成為活動的主人,重視活動的過程,提高活動的質量。條件允許的學校還可以根據主題活動的需要,結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教師有組織地利用學校內外的教育資源,讓兒童走出學校,深入生活,接觸社會,親身感受課文所講內容,到社會中去觀察、學習、訪問,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展實踐能力,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激發良好的道德情感,指導行為實踐。例如,在執教《我們的學校》一課時,可帶學生到學校各處室去參觀、采訪,讓學生了解教師們工作的艱辛。通過實地參觀,上課時,師生間交流溝通就順暢了,課堂教學效率自然就高了。
二、課中學習活動,感受生活
課堂是學生品德學習生活的重要陣地,教師要圍繞學習主題,精心創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卓有成效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動性、自主性、創造性,在活動中動腦、動口、動手,在活動中體驗、感悟,獲得道德認識,以及情感、行為的發展。
1.討論交流,分享經驗。
在民主、真誠、平等的課堂氣氛中進行探討、交流,是使學生由被動地聽轉為主動參與的一條有效途徑,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品德與社會(生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在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出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或者啟發學生提出并篩選出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激發、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各抒己見,通過交流分享獲得的間接經驗進行領悟內化,也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有關文章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問題。
2.游戲娛樂,玩中受益。
游戲是在教學中所采取的帶有“玩”的色彩而又與學習內容配合的活動方式,也是兒童有效的學習方式。它可以表現兒童的內在心理,有利于兒童情感的舒展,活躍課堂氣氛,使兒童在美好的情感體驗中,加深對自己行為方式的道德價值的判斷,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例如,教育兒童愛惜糧食不挑食,可讓兒童戴上頭飾扮演各種不同的食物,如:蘋果、紅蘿卜、白菜、米飯等。他們激情投入,發揮豐富的想象,與各種食物進行對話。在有趣的游戲中,就連平時不喜歡的白菜、米飯也變成了孩子們眼中可口的美味。兒童在趣味十足的游戲中學習,興致勃勃,其樂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增強了道德認知,提高了合理飲食的自覺性。
3.情境體驗,獲取真知。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借助動手操作、實物演示、錄音錄像、現身說法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創設情境,讓學生成為情境實踐、道德感悟的主體。如在教學《保護人類的家園》活動主題時,教師先讓學生欣賞大自然美麗景色的錄像片段,隨即展示地球遭受各種污染的圖片。源于自身生活空間的照片不斷撞擊著學生的心靈,喚起了他們原有的生活積淀和生活體驗,并與文本信息建立起了聯系,他們真切地感到地球環境正在日趨惡劣,并急于了解有關環保的知識。
三、課后拓展,內化品格
課后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其目的在于“以活動促鞏固,以活動促發展,以活動促踐履”。課后活動應與學校活動、社區實踐活動及家庭教育緊密結合,形成品德教育的強磁場,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去學習,在理解和感悟中受教育,在“做”中感受、體驗、領悟,形成內化的道德品格。
1.與學校活動相結合。
通過課堂教學,學生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如果不在實踐活動中付諸實施,容易導致學生的知行不一。因此,只有和學校活動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推動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和發展。例如,在《好大一個家》主題目標的延伸活動中,我們與少先隊主題實踐活動有效鏈接,制作“錦繡中華收藏夾”,開展了“祖國在我心中”等系列活動。
2.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結合品德教學,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對形成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至關重要。例如,教學《我的責任》一課后,布置學生回家與家長商量,給自己找找崗位(如掃地、收拾碗筷等)。教學《我能做好》一課后,引導學生在家開展“今日我當家”活動,并填好“家庭聯系卡”。
3.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社會課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因此,課后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能更好地提高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例如,教學完《我生活的社區》一課后,讓學生結合本地區公用設施的使用情況,發現問題,開展小宣傳和小建議活動,如回家向自己的父母和周邊的人宣傳,或寫一封倡議書,或給當地干部提一條合理化的建議等。
總之,活動是教育的載體,是連接學校、社會、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和橋梁,創設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小學德育課程主要的教學形式。只有將品德教育真正融入學生活動中,才能為品德教學注入新的活力,開辟新的更為廣闊的空間,提高品德課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小學?搖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