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網絡民族主義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中國興起的一個社會政治現象。作為新興的社會思潮,大學生是網絡民族主義的主要參與者、傳播者和受眾,本文是探討網絡民族主義對大學生的影響,尋求擴大其正面影響力、抵制網絡民族主義負面影響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網絡民族主義;大學生;影響
網絡民族主義是網絡空間中的民族主義思潮和民族主義行為的總稱,它是民族主義在網絡條件下的新發展,它以網絡作為平臺、途徑、工具和手段進行相關的表達、傳播和行動。網絡民族主義是從民族認同感、忠誠度出發,產生對民族利益的追求,形成爭取和捍衛民族獨立、平等和繁榮的一種意識形態。同時它也是一種社會實踐和群眾運動,在思想觀念和信仰共同作用下自然產生的在一定意識指導下有目的、有組織的社會政治文化運動。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互聯網發展迅猛,給國民民族意識表達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國民以網絡為平臺抒發民族情感、發表愛國主義言論,并以網絡為根據地進行“化言論為行動”的嘗試,對現實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作為擁有便捷上網條件和較高知識水平的特殊群體———當代青年學生,也把網絡作為表達他們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和愛國熱情、探討強國之路的重要場所。當前,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意識、國家觀念是我國政治觀教育的重要內容。而大學生民族主義意識的網絡表達,是一個新問題、新現象,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一、網絡民族主義對大學生的影響
大學生是網絡民族主義的主要參與者、傳播者和受眾,其思維方式、心理觀念、行為習慣等方面深受其影響。由于網絡民族主義中愛國主義言論和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并存,故其對大學生也存在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兩個方面。
(一)網絡民族主義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基于維護中國國家利益而興起的網絡民族主義思潮,愛國主義是其思想核心。中國網絡民族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帶動了大學生的民族覺醒,繼而使之產生一種強烈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忠誠于民族,自覺維護民族利益。大學生在網絡上關注民族主義事件,發表各種民族主義言論,甚至針對某一問題展開激烈辯論、相互攻擊,其出發點都是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所以,網絡民族主義的高漲能進一步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它對大學生健康成長具有思想導向和精神凝聚作用。
(二)網絡民族主義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深入
網絡民族主義的興起,拓展了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途徑,引導大學生促進其政治社會化。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和群眾運動的網絡民族主義,是客觀政治世界達之于主觀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識的重要橋梁,與其他政治社會化的媒介相比,更具有根本的意義。網絡民族主義運動,在客觀上要求參與者進行政治學習。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中美撞機事件、西藏事件、奧運火炬事件、釣魚島事件,許多大學生都會主動去學習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找出問題的關鍵。這種學習,在客觀上增強了個體的政治素質和參與能力,提高了民族意識與責任,為今后的政治參與行為提供了動力和能力儲備,加速了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進程。
(三)網絡民族主義導致大學生非理性的政治參與
網絡信息蕪雜,優劣并存,網絡民族主義中的“無政府”色彩明顯,這些都容易造成大學生思想觀念的混亂。一個微不足道的政治事件、一個國與國之間正常的外交摩擦,網絡民族主義者在訴之于屈辱的民族記憶之后,就不能冷靜面對,往往提出一些激進的觀點。他們在宣揚民族價值觀的同時,挑戰黨和國家的政治權威,發泄對現實社會的不滿。這在無形中造成了大學生思想觀念的混亂。對于已經形成的激進網絡輿論,大學生忙于附和,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冷靜客觀地分析問題。同時,網絡輿論也具有可操作性,個人或者組織可以通過聘請“水軍”、“灌客”等,引導輿論走向。許多大學生都缺乏對于網絡信息的分析鑒別能力,容易受不良信息的蠱惑,做出非理性行為,如轉貼一些虛假新聞,根據無中生有、未經任何考證的消息指責政府,未經批準組織、參與大學生“反日愛國”游行等。
(四)網絡民族主義導致大學生國家責任感的缺乏
在今日高校中,有的老師和學生潛意識中認為“一切還是西方的好”;也有一些人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沾染了濃厚的買辦意識和洋奴思想,貶損自己的民族,輕視自己的傳統,主張一切以西方價值為準則。而考察其理論支持,都好像是出于“為了國家民族好”的動機。因此,他們向往能夠出國,去美國以及其他西方發達國家、喜歡看國外大片甚至以西方文化為榮,但卻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對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無暇關心,更拋開了理性民族主義者所應當擔負的尊重歷史、尊重國家、尊重民族的責任。這些思想傾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警惕的。這種虛擬性極易誤導青年學生,使他們不愿承擔應有的對社會、國家、家庭的責任,采取敷衍茍且的生活態度,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二、應對網絡民族主義對大學生影響的有效途徑
網絡民族主義既不是簡單的“以網絡為平臺的愛國主義”,也不等同于“狹隘的民族主義”。其對大學生存在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兩個方面。所以,必須尋求擴大其正面影響力、抵制網絡民族主義負面影響的有效途徑。
(一)國家加強對網絡民族主義輿論的引導和控制,擴大網絡民族主義對大學生的正面影響力
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網絡法律管理體系,加強對網絡民族主義相關信息管理與法制建設。現在關于網絡方面法律制度和行政法規不夠完善,并且操作困難,導致了不良網絡信息的出現,對網民、大學生網絡民族主義者產生消極影響。立法部門應對原有的法規條文進行修改和完善,制訂具有前瞻性的網絡管理法規。政府相關部門還應建立網絡民族主義危機預警機制和長效治理機制。只有加強對網絡信息的控制,才能以真實度高、可信度高的網絡信息引導大學生。
另一方面,加強對網絡民族主義輿論的引導。疏通是引導的前提,對網絡民族主義輿論的引導首先要思考是什么引發了網絡民族主義者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是什么觸動了網民敏感的神經?只有了解這些問題,才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疏通。發揮“網絡把關人”的作用,實現媒介對輿論的社會控制機制等加強對網絡民族主義的輿論引導,擴大網絡民族主義對大學生的正面影響力。
(二)高校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抵制網絡民族主義的負面影響
從教育的內容上來說,要加強對當代青年學生的國際問題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主義教育,強化對大學生理性民族主義的培養。高校要發揮思想政治課的主渠道育人效用,加強對大學生的形勢與政策教育。開設圍繞以國家為中心,培養熱愛祖國、重視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意識和公民文化心態,引導當代青年學生不要走向狹隘極端的民族主義,要持有國際合作觀念。
從教育的形式上來說,要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提高民族主義教育的實效性。高校要注意建設營造民族主義教育的環境,如在校級網站中加入有關民族主義正面的和反面的內容或事件,讓學生能夠分辨對錯;分派學校領導成員或輔導員開通微博、博客或專門網站來解答學生的相關疑問,將民族主義教育內容融入其中;抓住一些有利于振奮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動、事件,來開展切實有效的教育活動來營造良好的氛圍。除此以外,高校教師要創新教育形式,定期舉辦討論課程,與學生交流想法,通過平等交流、民主對話、積極滲透、加強監督等方式,強化民族精神教育。
(三)大學生加強自身民族主義責任感和修養,形成理性的民族主義
首先,大學生應提高對信息的分辨力,增強自身對民族和社會的責任感。由于網絡存在虛擬性,網民在發言時可以為所欲為,導致了網絡上出現了關于民族主義極端的言論。而大學生如果自身沒有辨別力,容易受其影響,就會在無意中傷害別人或觸犯法律,甚至對國家名譽造成損害。所以大學生提高對信息的分辨能力。另外大學生還應保持責任感,對可能產生的后果有所估計,并能獨立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這就要求大學生要提高網絡道德水平,增強大學生的自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自覺抵制網絡民族主義的負面影響。
其次,大學生要擴大自身的知識面,加強公民意識修養。作為一名大學生,應該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國家政策、法規,了解中國國情與國際形勢,只有在對國家與國際形勢良好的認識和把握的前提下,才能夠避免自己成為狹隘、偏激的網絡民族主義者。另一方面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標準內化到自己的思想與行為中,使自己在參與網絡民族主義的過程中展現一個公民應有的素質甚至是高素質。
參考文獻:
[1]谷士剛.理性與非理性的交織:當代中國網絡民族主義透視[J].前沿,2011,(11):40.
[2]卜建華.網絡民族主義思潮對青年政治社會化的影響[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2):62.
[3]馮潤民.全球化語境下的民族精神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07(2):42.
作者簡介:黃嘉慧(1989.3-),女,湖南人,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歷(2011級碩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