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暢
現代教育日益重視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從古到今許多文人學者對此都作了精辟的論述,梁啟超就提倡“情感教育”,認為古來大教育家都是最注意情感的陶養,將情感的善的美的方面盡量發揮,把那些惡的丑的漸漸壓伏淘汰下去。由此可見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在數學課堂中要注重情感的參與,這不僅僅是數學教學表達上的需要,更是對學生塑造心靈、培養素質的需要。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情感,又如何進一步深化情感,是每一個數學教育者必須重視并實踐的問題。
一、設疑導學,變講為思,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新課標課程體系突出開放創新,課程內容突出新穎、拓寬、靈活,課程要求突出“以學生發展為本”。因此,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推出有創新、有針對性的教學新措施。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設疑導學,變講為思,課堂上不僅要多提出新問題讓學生思考,還要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讓學生敢想、善問、好問,發揮其主體作用,做到變“講”為“導”,變“靜”為“動”,營造一個開放、輕松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善學、樂學。
例如: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這一內容時,可安排這樣的游戲:請幾個學生分別說出幾個一元二次方程,讓老師迅速回答這些方程有沒有實數解,有幾個實數解。學生通過解方程驗證后,發現老師的答案都是正確的。這時,學生會覺得很奇怪:老師怎么這么快就知道答案呢?這些一元二次方程里究竟存在什么特點?這樣引發疑問,讓學生感覺到一元二次方程中有些規律,也就激發了學生質疑、探究、深入思考的積極性。
二、解題導學,開拓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課標教學必須立足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創新,緊緊圍繞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要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在進行數學解題教學時,不要讓學生局限于一種思路、一種形式,而要鼓勵、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多種層次地去大膽設想,從而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并且以問題為載體進行發散和延伸,使問題得到拓寬和深化,引導學生發現新問題、新方法,增強思維的發散性和創新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復習導學,變換方法,提高課堂復習效果
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復習效果,怎樣使學生脫離“題海”的痛苦?一般進行章節復習總是按照課本內容順序,把學生學過的知識原本地復習一遍,然后就加大題量進行“題海戰術”。這樣做學生既感覺乏味、疲倦,又難于記憶,難于理順知識脈絡。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用章節知識歸類,編碼復習:首先列出所有需要復習的主要知識點,然后進行歸類排隊,最后進行數學編碼。這樣學生就懂得了怎樣讓所學的數學知識由“厚到薄”,同時又能把知識由“薄轉厚”,實現厚與薄的相互轉化。
例如: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的復習。這個定理在教材中的地位頗為重要,是復習的重點,但要學生實質地理解掌握,可根據定理反映的圖形特征進行編碼為“543”,就是五線、四段、三平行,即5——五條直線,4——四條線段,3——三條平行線。綜合來說就是,五條直線有且只有三條直線平行,三條平行線與另兩條直線相交截下四條線段,這四條線段對應成比例。
此外,教師要注重導言的設計,巧妙引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生動有趣的導言往往能在瞬間把學生從離散的自由思維狀態引導到濃厚的教學氣氛中,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若能巧妙地運用幽默、風趣、易懂,具有一定情感魅力的新課導言,就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輕松愉快地理解接受和記憶新知識。
(作者單位:廣東珠海市斗門區乾務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