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斌
“雙擁運動”是地方開展擁軍優屬、軍隊開展擁政愛民活動的總稱。1943年1月15日,陜甘寧邊區政府公布《擁護軍隊的決定》,確定1月25日至2月25日為邊區擁軍運動月,并重新修訂公布《優待抗日軍人家屬條例》。1943年1月25日,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部、政治部發出《關于擁護政府愛護人民的決定》,確定2月5日至3月4日為擁政愛民運動月,公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第一個擁政愛民公約。1943年10月1日,毛澤東在《解放日報》上又撰文指示:“明年陰歷正月普遍地、無例外地舉行一次擁政愛民和擁軍優抗的廣大規模的群眾運動”,“以后應于每年正月普遍舉行一次”。[1]此后這項運動便在各抗日根據地普遍開展起來。解放戰爭時期,“擁軍優抗”演變為“擁軍優屬”。新中國成立后,“雙擁運動”已經成為全國軍民的優良傳統,歷70年滄桑而不變,經世紀變遷而彌堅,在當今國防和社會主義建設中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擁政愛民、擁軍優屬的傳統由來已久
人民軍隊從誕生之初就把嚴肅軍紀、愛護人民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南昌起義后不久,革命委員會在發布的《告官兵書》和《土地革命宣傳大綱》中,明確規定:“救國救民”的起義宗旨和保護民眾團體、買賣公平的革命紀律,并強調指出:“對于民眾……應該切實保護” [2] 。同年,毛澤東在率秋收起義部隊進行著名的“三灣改編”后,又制定了“三大紀律” “六項注意”。在這9項規定中,保護群眾利益的就有7項之多。在1929年的古田會議上,又將“遵守三大紀律和六項注意的規定,堅持軍民團結”[3]寫入了決議。這個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此后成為建軍的基本原則。
抗日戰爭爆發后,面臨嚴酷的國際國內環境,八路軍、新四軍更是將“軍民一致”原則作為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1937年10月25日,毛澤東在同英國記者貝特蘭談話時指出:“軍民一致的原則,這就是秋毫無犯的群眾紀律,宣傳、組織和武裝民眾,減輕民眾的經濟負擔,打擊危害軍民的漢奸賣國賊,因此軍民團結一致,到處得到人民的歡迎。”[4]1940年1月16日,在一次農工展覽會開幕典禮上,毛澤東更是直接指明:“八路軍也就是老百姓,故軍隊不要忘本,本就是工農。”“八路軍有兩條規矩,一條就是官兵合作,一條就是軍民合作,大家親親密密團結起來,日本一定打倒的。”[5]
“軍愛民”活動的不斷深入,帶動了“民擁軍”活動的普遍開展。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的革命根據地和紅色政權從一開始就實行擁軍優撫工作。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這次大會通過了《關于紅軍問題決議案》、《中國紅軍優待條例》等文件。這些文件對擁護紅軍和優待紅軍家屬等都作出了具體規定。如《關于紅軍問題決議案》提到“工農群眾必須以極大的努力在數量上質量上鞏固紅軍。”[6]蘇維埃大會還“號召各級蘇維埃、共產黨、青年團、職工會以及其他革命團體和廣大工農勞苦群眾,給紅軍以更大的幫助。”[7]也正是因為群眾的擁護,紅軍才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勝利,成功進行了兩萬五千里的長征。群眾的擁護同樣是抗戰時期八路軍、新四軍作戰的重要保障。“從一九三七年到一九三八年底,邊區人民先后把自己的子弟八千余人送入抗戰部隊,并前后動員了三萬多群眾,開赴前線,參加交通、偵探、看護、擔架等任務。”[8]
軍民利益的一致性使我們的軍隊從一開始就與當地人民同生死、共患難,結下了唇齒相依的魚水關系。這又為“雙擁運動”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軍政軍民關系中的些許不融洽現象
抗戰以后,陜甘寧邊區“軍民關系一般來說,是很好的。但缺點并不是沒有,有些缺點甚至相當嚴重。”[9]
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部認為:“由于邊區遭受了嚴重的經濟封鎖,物質條件異常困難,以及軍隊本身存在著主觀主義、宗派主義、本位主義的傾向,因而造成了軍政軍民關系某些不融洽的現象,軍隊方面應負主要的責任。在部隊中,存在著與生長著忽視擁政愛民的觀念,忘記了過去紅軍的優良傳統,把軍隊與政府人民有時對立起來,某些人員存在著軍閥主義的殘余思想,把軍隊看成高于政府和人民,喪失了革命軍隊的品質,于是違反政府法令,自高自大,不尊重政府,侵犯群眾利益。”[10]朱德在《展開擁政愛民運動》一文中也指出:“我們軍隊里的一些同志忘掉了過去的優良傳統,犯了一些軍閥主義的毛病。這種毛病主要表現在于不尊重黨的領導、不尊重政府法令、和人民關系不好。”[11]
同樣在當時的陜甘寧邊區,一部分人也把軍隊的利益同自己的利益對立起來。數年來陜甘寧邊區處在比較和平的環境中,讓一部分人民和政府人員“存在與滋長著忽視擁軍的觀念,忘了服從革命戰爭的原則,甚至把愛護人民利益與愛護軍隊對立起來”[12] 。“他們總說負擔過重,以為幫助了軍隊而人民‘吃了虧。因此有些地方對于軍隊的困難,不積極解決,而采取漠不關心的態度。”[13] 物質的嚴重匱乏,是加重軍民對立的另一個原因。1941年6月,一位農民的驢子被雷電擊死。此后這位農民逢人便說:“老天不睜眼,咋不打死毛澤東。”保衛部要追查這個農民,毛澤東加以阻止,并說想想我們做了什么錯事引起群眾的反感。后來查明“是因為公糧交多了,一九四一年征二十萬擔,人民負擔太重而不滿”[14] 。當時陜甘寧邊區的軍用電話線經常遭破壞。這種電話線異常缺乏并且價格昂貴。檢查結果多系斷線后被竊,次為敵探奸細所毀。
軍民關系中的這些不融洽現象,雖不是主流,但還是引起了軍委與陜甘寧邊區政府的高度重視。“雙擁運動”的興起也正是為了彌合軍民關系中的這些“裂痕”,保障軍民關系健康發展。
三、再度緊張的軍事備戰與相對緩解的經濟危機
1.再度緊張的軍事備戰
1941年12月,日本海空軍突襲珍珠港得手。同日,美英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參戰后,反法西斯陣營力量大增。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利,日軍在中途島海戰的失敗,使二戰形勢出現轉折。雖然日軍對抗日根據地“掃蕩”“清鄉”不斷,但“準備反攻”已經提上日程。1942年3月,毛澤東寫信慰問八路軍留守兵團與陜甘寧邊區保安部隊。信中說:“我們要準備反攻,在今后兩三年內要打敗日本帝國主義。”[15]1943年2月,為慶祝蘇聯紅軍反攻的偉大勝利,毛澤東致電斯大林,其中提到將來“我們也一定能轉入反攻并取得最后的勝利”[16] 。
國民黨掀起第三次反攻高潮。1943年3月,蔣介石《中國之命運》一書出版。該書強調反對共產主義和自由主義,把十年內戰的責任推到共產黨身上,污蔑共產黨、八路軍和新四軍為“新式軍閥” “新式割據”,暗示兩年內一定要解決共產黨,為新一輪反共打下輿論基礎。1943年6月18日,胡宗南到洛川召開反共軍事會議,部署進攻陜甘寧邊區和“閃擊延安”計劃,決定調六十萬軍隊,進攻延安,掀起第三次反攻高潮。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在軍事上實行必要準備,調若干兵力來邊區及晉西北,加強軍事技術訓練,組織機關自衛軍及加強民兵工作。
再度緊張的軍事備戰,使根據地軍民感受到時局的緊張與戰爭的氣息,這也是當時“雙擁運動”興起的時代背景。
2.相對緩解的經濟危機
自1941年開始,日偽及國民黨軍對軍區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國民黨停發八路軍軍餉。受中原地區大面積旱災及戰爭影響而逃離家園的河南等地的難民,大量涌向解放區。再加上自然災害的侵擾,陜甘寧邊區政府和軍隊處于極度困難狀態,黨和政府不得不采取加重人民負擔的辦法維持起碼的財政支出。這也使得當時軍民關系出現了一些不融洽的現象。
為此中央通過開展“精兵簡政”“大生產運動”等舉措有效緩解了經濟危機。毛澤東在1943年2月致電周恩來、林彪時提到:“邊區的財政難關已渡過,現在黨政軍積蓄資產值邊幣五萬萬以上(合法幣二萬萬五千萬以上),今年決定大發展農、工、鹽、畜生產,提出豐衣足食口號,如不遭旱大有辦法,人民經濟亦大有發展,可達到豐衣足食。”[17]同年6月在答復周恩來的電報中又提到:“陜甘寧邊區今年農、工、商、鹽各業蓬勃發展,公私生活已大改善。”[18]
這種邊區經濟的改善,為“雙擁運動”的興起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雙擁運動”無疑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一項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和民主革命政權的光榮傳統。這項舉措的產生既有深厚的歷史支撐,又解決了迫切的現實危機;既有其應運而生的時代背景,又有其蓬勃發展的物質基礎。這自然也為后來出臺政策提供了一定借鑒。
注釋:
[1][5] [14] [15] [16] [17] [18]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472頁,160頁,303頁,367頁,427頁,426頁,444頁。
[2] 賀龍年譜編寫組編《賀龍年譜》,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8年版,第97頁。
[3]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版,第293頁。
[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9頁。
[6] [7] 中國現代史資料編輯委員會:《蘇維埃中國》,中國現代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翻印1957年版,第106頁,108頁。
[8]延安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延安文史資料》第4輯,1988年編印,第134頁。
[9] [13]林伯渠:《造成擁軍熱潮 增強擁軍工作》,載李敏杰主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雙擁運動》,甘肅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頁。
[10]《留守兵團司令部及政治部關于擁護政府愛護人民的決定》,載李敏杰主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雙擁運動》,第29頁。
[11] 朱德:《展開擁政愛民運動》,載李敏杰主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雙擁運動》,第59頁。
[12] 《陜甘寧邊區政府關于擁護軍隊的決定》,載李敏杰主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雙擁運動》,第24頁。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