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霞
前一段時間,我聽了一節名為《獨特的中國漢字》的品社課。授課教師獨具匠心的設計、細膩的引導、與學生平等互動的對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授課教師在講授某些環節時有意識的停頓就像是樂曲中的休止符,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與時間靜靜地去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體驗、交流與思考,在教師的適時引領下自悟自得獲得新知,是本課最大的亮點。
人們常說:“學起于思。”《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建議部分明確指出:“教師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可見,教師只有在課堂上適時地停頓,留出引導學生思考的時間,才不會讓學生變成接受知識的容器,才有可能讓學生自主學習,從而使品社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演練思維的舞臺。
我認為要想把品社課堂上的認知過程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去感悟新知,需要教師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教師應教會學生發現問題,善于思考問題,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對于有不同見解甚至“異想天開”的學生要適時給予鼓勵。如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漢字歷史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漢字不叫秦文或秦字?當問題提出時課堂上出現了暫時的寂靜,很多學生的思維處于靜止狀態,因為他們似乎從未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此時,教師并不急于說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再次閱讀學習資料,從資料中提煉信息。當有的學生從資料中發現:漢朝時中國文字的字體是最為豐富的時候,教師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教師并未停止對學生思維的引導,而是繼續鼓勵學生從其他角度思考這個問題。正是教師在課堂上適時的 “停止”,學生才有了足夠思考的時間,所以課堂上出現了很多讓聽課教師都感到驚喜的答案:漢字是漢民族特有的文字所以叫漢字;從漢朝開始,中國開始了與歐亞各國友好往來,所以中國的文字被外國人稱作漢字……課上掀起了一次開動學生思維的小高潮。
我認為,教師在備課時還應做好各種問題的預設結果與解決措施。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適時地放慢節奏,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獲得新知。教師也能更加從容地處理課堂上的“冷場”。
第二,教師適度解疑,利用課堂“休止符”給足學生思考時間。
品社課堂上,教師設計的問題有的需要教師耐心細致地講解,而更多的要給學生留夠思考的空間,由學生自己獲得新知。教師要實現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的轉變。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可以采用生生互動的形式,只作為導演、裁判,甚至旁觀者,而不要輕易去下判斷。課堂上,不妨把難度大的問題讓成績較好的學生回答,簡單一點的問題讓成績差一些的學生回答。這樣一節課下來,能夠同時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使他們都有思考問題的時間與機會,培養他們思考的能力與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如在講解漢字的演變過程時,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木”字的不同位置添一筆,可能是什么字?問題一提出,思維敏捷的學生就已經有了答案。但是教師并未讓這些學生回答問題,而是稍微停頓了幾秒鐘,看到課堂上舉起的小手越來越多時,才叫起了幾位在本節課上沒有發過言的學生。當這些學生說出“本”“未”“末”幾個字時,教師把難題拋給了思維活躍的學生:“朱”字的本意是什么?此時課堂上再次出現了“休止”,很多學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但是仍然找不到問題的答案。于是,教師為學生呈現了一張畫有大樹樹心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樹心的顏色……此時,學生們茅塞頓開,他們突然明白了為什么中國人經常說顏色時要說“朱紅”,原來大樹樹心的顏色就是紅色的,而“朱”這個字與樹有關……正是教師在課堂上適時的停頓,給更多的學生留足了思考的時間,從而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本課的教學中來,真正做到了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
如果想在品社課堂上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就需要教師既要敢于把探究的時間下放給學生,又要做到巧妙點撥、收放自如、有效引導。我想品社課堂上的“休止符”表面是“休”,實則是為了讓學生思維更好的“動”起來。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