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燚
數學作為一門科學,它不僅僅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同時還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任何一個自 然數、一個算式,都是客觀世界中特定事物的數量或數量關系的高度抽象。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形成鮮明的表象,是促進學生對數學概念理解的一種教學手段,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那么,怎樣使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動心呢?
一、動手——獲得直接經驗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布魯納提出的發現教學法,認為學生理想的學習過程,應該始于直接經驗,逐步向抽象經驗展開。《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要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小學生的理解、記憶還建立在學生的直觀操作、動手實踐上。從整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度,需要大量的感性經驗作基礎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能力之一。它有利于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對抽象數學的理解。所以,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操作活動,耐心引領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思考,從而揭示規律、掌握知識。只有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自我探索獲得的知識,才會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腦海中。
二、動腦——初步形成表象
動手操作不等于動腦思考。操作并不是教學目的,決不能追求形式,單純地為了“操作而操作”湊熱鬧。要通過操作促使學生思維,把操作過程中獲得的直觀感知進行內化形成表象。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動腦進行思考,才能使學生的動作思維逐步過渡到具體思維。這只有勤于動腦,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形成各種數學能力。教師首先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形成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品質;其次要注意提供適量的思考依據,培養學生有根據、有條理、有序的進行思考的習慣;第三,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個人的見解,主動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促使思維水平的逐步提高。
例如要求學生用數學語言準確的表達17-8所表達的意義,學生一般表達為17減去 8得多少,但如果教師留給學生充分思考時間,啟發學生從減法的運算名稱、意義等多角度進行思考,就會促使學生積極動腦,踴躍發言。①被減數是17,減數是8,差是多少?②17比8多多少?③8比17少多少?④8再添上幾就是17?⑤17減去多少與8同樣多?所以,課堂上教師要善于觀察,多方引導,恰當把握時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動口——表達操作過程
具體形象的活動和實際操作,動腦思考,容易為學生感知,形成表象。可是數學活動并沒有結束,伴隨著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應及時引導學生用語言來表達操作、思考的過程,強化操作引起的形象思維。但是不能僅停留于此,還要繼續讓學生動口,抽象出用數學名詞、術語、符號來表達,或者概括為公式、法則從而擺脫對直觀的依賴。
教學“8+6是多少?”時,可以讓學生邊動手操作,邊動口自由地說:“左邊有8根小棒,右邊有6根小棒,從右邊6根中拿2根放在左邊,左邊正好是10根小棒,再加上右邊剩下的4根一共是14根,8加6等于14。”在學生匯報操作的結果時,讓學生反復說操作的過程,用數學語言表述“因為8+2=10,10+4=14,所以8+6=14”。
總之,教者在教學中應積極動腦,遵循認識論原則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過程、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四、動心——從此愛上數學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所以我們在講授新課之前,要根據教學內容,用簡單的方式創設學習新知識的氣氛,喚起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求知的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選擇有趣新奇的內容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以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狀態去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如講“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時,部分教學過程是這樣安排的,首先復習不退位減法42-21,進而列出退位減法算式42-28,讓學生找出上節課所講的算式和本節課所要講的算式的不同點。本節課所要講的算式42-28,個位上2減8不夠減怎么辦,是通過演示和操作進行。學生操作的方法不一樣,有的把整10的一捆小棒打開,和表示個位上的2合在一起是12,12-8=4;還有的把整10的一捆打開是10,先從被減數個位上減去2,再從10里減6,最后個位上還等于4;還有的把整10的一捆打開是10,10-8=2,2+2=4。操作之后教師讓學生討論哪種方法最好,學生異口同聲說:“第一種方法最好。”通過擺小棒過渡到豎式的計算,并且學生能自己說出計算方法。就這樣讓學生比一比前后所學知識的不同點,動手擺一擺小棒,說一說怎樣列豎式子相減。生動具體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學生大腦,促進了大腦的積極活動,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既獲得了知識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動”教學把數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學習結合了起來,使知識傳授和智能培養得到統一,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方法。“四動”教學通過讓學生人人動手,培養操作能力,憑借直觀這個支撐獲得感知;讓學生人人動腦,發展思維能力,使操作、感知經過思維,內化成表象;讓學生人人動口,提高表達能力,使操作而感知,內化而表象的數學事物再次經過抽象,用語言、文字、符號表達出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從此愛上數學,完成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