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 要】《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是依托于教科書,學習、理解、運用與積累祖國語言文字。然而,語文閱讀教學中人文意識的過份凸顯,使得語文課程核心價值取向錯位,課堂上重感悟輕訓練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如何實現(xiàn)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水乳交融,發(fā)揮其“語用意識”, 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已經(jīng)成為還原語文本色,追求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方向。
【關(guān)鍵詞】核心價值取向;有效訓練
學語文,就是要積累。魯迅說,學好語文沒有什么技巧,四個字:多讀多寫。學語文,必須要實踐。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僅僅是提供學習語言的例子。那么,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價值取向是什么呢?是學生憑借這一個個生動的例子,學習、理解、運用與積累祖國語言文字。因此,如何讓學生從課堂上得到有效的語言訓練,實現(xiàn)語言遷移,真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是每位教師努力的方向。
一、語文意識的回歸——繁華落盡見真淳
1.生本課堂,返璞歸真
我們的課堂是為學生而上,我們的教學對象只是年幼的孩子,他們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深奧的哲理,不是深刻的感受,而是從文本中汲取適合他們年齡特征的知識,并學會運用,終生可用。所以,我們的課堂上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讓兒童樂于學習,輕松學會,掌握技巧。
2.抓住根本,認清方向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教學生說話,教學生寫話,這是習得言語。這樣的本事是“練”出來的,絕不是光靠老師“講”出來的。要掌握它,必須通過多次、反復的訓練,讓學生聽得清楚,說得明白,讀得正確,寫得流暢。那么一些課堂上重感悟輕訓練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就是沒有抓住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一個有語文意識的老師,他不會只盯著文本的內(nèi)容,他會抓住“語文核心價值”,重點挖掘課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重點完成語文課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 因此,語文的獨當之任是語言文字,語文課上要講“字、詞、句、段、篇”,要練“聽、說、讀、寫”。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
1.整體把握,系統(tǒng)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對每一個學段的教學目標都做了細致的要求,是我們教學的綱領(lǐng);教材的是教與學的憑借;單元導讀則為我們的教學提點出了訓練點。我們在備課時,要先對以上三項做到心中有數(shù),才能正確把握文本的語言訓練主線。
2.慧眼識點,把握重點
語文教材既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又是語言文字訓練的憑借,教材中精當?shù)挠迷~、多變的句式、生動的描述、嚴密的說理、巧妙的構(gòu)思……這些語文因素都是足以構(gòu)成訓練的素材。語文教師應當有一雙獨具的慧眼,善于從教材文本中發(fā)現(xiàn)語文因素,并具有憑借語文因素進行訓練的意識。
每篇課文中語言文字訓練點需要教師憑借自己的“語文功底”來準確捕捉。比如《秋天的雨》一文,很多教師在解讀第二自然段時都是這樣教學的:
師:這個自然段主要寫了秋天的什么?
生:秋天的雨的顏色,
生:秋天的雨五彩繽紛。
師:你還積累了哪些與五彩繽紛意思相近的詞語嗎?
生:五顏六色、五光十色、萬紫千紅……
師:文中寫了秋天的雨的幾種顏色?請你用橫線畫出來。
生:黃色、紅色、金黃色……
師:你最喜歡哪一種顏色,就讀一讀這個句子,說說它美在哪里?
……
這樣的教學流程乍一聽很順暢,既有段落內(nèi)容的概括,又有語言的積累。然而細讀之下,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教師對文本解讀的偏差。這是一篇散文式的文章,文質(zhì)兼美,以“秋天的雨”為題,但全文卻不是寫雨,而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寫出秋天的特點。比如,寫銀杏樹、楓樹是為了寫出秋天的特點之一涼爽,寫田野、果樹是為了襯出秋天的特點之二豐收,寫菊花則為了表現(xiàn)秋天的特點之三美麗。如果我們沒有這樣準確地解讀文本,在秋天的雨中一直繞來繞去,就根本很難指導孩子們讀出涼爽帶來的舒服,豐收帶來的喜悅和對美麗的秋天的贊美之情。教師們“心中有語言”,學生也肯定能得到“語言在心中”的有效訓練。
三、教學策略的巧用——萬紫千紅總是春
葉圣陶先生說:“所謂訓練,當然不只是教學生拿起書來讀,提起筆來寫,就算了事,必須講求方法。怎樣閱讀才可以明白通曉,攝其精英,怎樣寫作才可以清楚暢達,表其情意,都得讓學生們心知其故。”作為教師,我們要先“鉆進去”潛心會文本,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jù)教學目標,結(jié)合課文特點及思考聯(lián)系的提示“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找準語言訓練的重點。
1.抓關(guān)鍵詞句,指向語言特點
語文文字的品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通過對關(guān)鍵詞句的抓取和品味,才能讓學生感受文章的表現(xiàn)力。但是,僅僅停留于此,對于學好母語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學生真正接觸到“語言問題”,知道課文中的詞句表達好在哪里,為什么好?比如人教版五年級教材《橋》的設(shè)計:
教學內(nèi)容:
(1)體會洪水的可怕。
(2)感受老漢的感人形象。
教法一:
(1)劃出描寫洪水的句子,說說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什么?
(2)文中老漢的哪些言行讓你感動?為什么?
教法二:
(1)劃出寫洪水的句子,體會作者三種表達特色。
(2)在洪水面前村民和老漢又什么不同的表現(xiàn)?找出關(guān)鍵詞,在對比中說說你的思考,你的發(fā)現(xiàn)。
洪麗玲老師的教法二,就著重從語言的表達特色和寫作方法上入手,教會學生短句的運用和布局謀篇上人物形象的對比襯托,學生在一堂課中收獲的就不只是老漢大公無私的英雄精神,還有滿滿的語言知識,可以在今后的寫作中百試不爽。
2.品經(jīng)典詞句,分析語言特點
教材中文本都是精挑細選的,其中的用詞造句、語言風格等都是作為范例展示給學生的,自然具有示范作用。例如三年級教材《花鐘》中的段落:
凌晨四點,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點左右,艷麗的薔薇花綻開了笑臉;七點,睡蓮從夢中醒來;中午十二點左右,午時花開花了;下午三點,萬壽菊欣然怒放;傍晚六點,煙草花在暮色中蘇醒;月光花在七點左右舒展自己的花瓣;夜來香在晚上八點開花;曇花卻在九點左右含笑一現(xiàn)……
教材中,這段文字的邊上有個花泡:“閱讀這段文字,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當然,我們教學的落腳點不能只是知道這是比喻句,這是擬人句,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會到文章“寫什么”——寫了各種花的開花的時間不同;“怎么寫”——作者的用詞準確生動,體現(xiàn)花的特點,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不僅寫了牽牛花的顏色,還寫了它的樣子是像喇叭。明白了作者用詞上的經(jīng)典之處,再進行拓展:還有那些花吹起小喇叭?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寫百合花、草茉莉和空心菜的花蕹,都可以用上這樣的方法。“曇花的含笑一現(xiàn)”則寫出了花期短的特點,用詞十分精準。
3.換不同句式,觸摸語言特點
語言訓練中的句式轉(zhuǎn)換常常被孤立地放置在練習本中加以訓練,在課堂上與感悟文本結(jié)合使用,更難發(fā)揮其語言的作用。如二年級教材《我要的是葫蘆》中的否定陳述句與反問句的轉(zhuǎn)換就是孩子們句式訓練的初體驗。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有幾個蟲子不可怕。
二年級的孩子對這樣的句式訓練感到十分新鮮,也能從老師朗讀的語氣中體會到反問句要表達的否定意思,但你要他說出個所以然來,他是啞口無言,“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我們這么問:當鄰居勸他治蚜蟲時,他說……其實他的意思是什么?你為什么要這么讀?此時種葫蘆的人心里在想什么?如果他說“葉子上的蟲不用治”,有什么不同的效果?那么,學生對這樣的句式訓練印象就尤為深刻,還能走進人物內(nèi)心,體會出種葫蘆的人對別人的建議不屑一顧、自以為是的態(tài)度,朗讀的指導也就水到渠成了。
綜上所述,真正意義的語文課堂離不開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以語言為本,返璞歸真于自然,不僅讓語文課程的教學回歸理性,更是語文教學達到最高境界的指導思想。正如崔巒老師所說的“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 真水無香,真風無華就是這樣一種感覺。
參考文獻:
[1]賈志敏 《我們怎樣看課》 《小學語文教師》 2010增刊
[2]因特網(wǎng) 《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文字訓練》
[3]孫雙金 《四問語文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2011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