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翔
思想政治課是時代性、知識性、針對性、綜合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政治課的教學方法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政治課的改革應走在時代的前列。長期以來,普遍存在著學生對政治課不感興趣,教學效果不佳的現象。中學思想政治課作為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已經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隨著新課改的全方位展開,對思想政治課進行改革,增強思想政治課的實效性已刻不容緩,我們只有以新課標的宗旨為指導,不斷地探索、創新、改革,才會在前進中披荊斬棘,不斷進步。
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提高政治教師自身素質,為思想政治課掌好舵
思想政治課的任務是教師通過向學生傳播一定的思想理論,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辨別真、善、美和假、惡、丑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品格,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創造、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因而,政治教師要具有良好的理論修養、尤其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這就要求政治教師在政治上要頭腦清醒,堅持正義,堅持真理,既不激進也不保守,既思想解放又實事求是,既成熟又穩健。在事業上精益求精,甘愿默默無聞的奉獻,在業務上要博學多識,勇于進取,有學者風范。政治教師要將自己的高尚人格融會于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影響學生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質。
二、改革教學方法,創造學習氛圍
(1)深入淺出。政治概念、原理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中學生知識水平有限,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在學習和掌握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中必須努力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把科學性和趣味性結合起來。為了搞好形象化教學,教師要做“有心人”,注意收集、積累豐富生動的材料,如文學作品,軼聞趣事、名言俗語等。在教學中靈活準確地加以運用,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加深印象。
(2)設疑激趣??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教學中,以巧妙的提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引導學生探索真理,發現真理,這就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造了必要條件。例如,在講“一國兩制”時,現提出下列問題:為什么要提出“一國兩制”,實行“一國兩制”會改變我國的國家性質嗎?“臺獨分子”提出的“一國兩府”“一邊一國”論,與“一國兩制”一致嗎?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調動起來,他們旁征博引,各抒己見,他們的創新發言常讓我們耳目一新,嘆為觀止。
(3)形式多樣。思想政治課教學切忌形式單一,方法僵化,因為那樣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感。教學中應根據教材內容,教師特長和學生特點恰當運用電、電視、課件等,使傳遞的信息新穎、感染力強,并變靜為動,動靜結合,創設出賞心悅目的教學情景,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關注時政焦點,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思想道德存在于現實生活中,沒有脫離生活的純道德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采擷生活中的實例。要做到這些,教師平時就要多注意觀察周圍的一些現象,關心國家大事,并把思想政治課與時政焦點相結合,例如在“3 .15”消費者權益日那天,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同學們,老師有一件事要大家幫忙,我買了一雙皮鞋花了200元錢,才穿三天,壞了,我該怎么辦?問題一出學生的學習興趣空前高漲,都瞪大眼睛想辦法,出主意,有非法的做法,有合理的索賠,此時,教師要不失時機的教育學生要依法辦事,才能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四、與實際緊密結合,增強思想政治的實效性
課堂教學中傳授的知識,能否內化為學生覺悟、外化為學生行為,關鍵是讓學生深入實際。社會實踐是促使學生形成堅定信念的“催化劑”,“知行合一”的中介和關鍵。部分學生對現階段還要提倡艱苦奮斗表示不以為然。針對學生的這種思想,組織學生訪問了市級明星企業——寧城塞飛亞集團。該企業原只是5名工人,12000元資產的村辦小廠,20多年的艱苦創業,使企業成為有幾億元資產,年產值上億元,利稅幾千萬元的大型企業集團,他們至今保持著創業者們當年“只值幾分錢的舊掃帚柄也加以再利用”的優良傳統。通過調查訪問,使學生懂得“經濟發展了,但艱苦奮斗絕不能丟”,“艱苦奮斗不僅僅是一種經濟行為,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狀態”。小結會上,一位家境較為富裕的男生說:“過去我一直大手大腳化錢,從未考慮過節約,有時隨便丟棄半成新的鞋、襪等,通過這次活動,我深為過去的行為而慚愧。”
教學過程是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的有機統一。在思想政治課上對學生的情感過程施加影響尤為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時時與實際結合起來,為學生實踐道德行為提供機會。例如,在講授環境問題時,讓學生調查我們周圍存在哪些環境問題?對人類和自然有那些危害,我們應如何應對?學生完成了此次社會實踐活動,自覺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同學明顯增多。
總之,思想政治課這個載體,在學校中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只有改革傳統的說教方式,積極改進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教學,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把學到的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行為,才能培養出具有現代社會觀念和公民意識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