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生
摘 要:在數學課中滲透美育的方式主要有:在情境演示中滲透美育、在數學問題中滲透美育、在活動課中滲透美育、在操作活動中滲透美育、在解題技巧中滲透美育。
關鍵詞:美育;情境演示;數學問題;活動課;操作活動;解題技巧
美育是培養對自然、社會與藝術的美的感受、體驗、欣賞和創造能力。法國藝術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學科教學中,適時、得法地滲透對學生的美的教育,培養學生懂得、并且善于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要求。由于數學美不像音樂和詩畫等藝術美那樣外顯和鮮明,因而數學美往往不易被學生發現。
那么,在數學課教學中,如何滲透美育呢?筆者結合自己實踐中的課例,談一些做法與體會。
一、在情境演示中滲透美育
心理學認為: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因此,借助直觀的手段,適當采用一些教具、圖片、實物、標本等,創設具體生動的數學情境,使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數量關系變為直觀、美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調動眼、耳、口、腦等各種感官的協調作用,來理解數學知識,并從中獲得美的享受,激發學習熱情。
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準備了教學課件,利用電腦演示,創設出“郊游”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大自然中的軸對稱圖形。伴著悅耳動聽的音樂,畫面上依次出現了美麗的郊外景色。然后,重點突出楓葉、蝴蝶、蜻蜓、鮮花、風箏、建筑物等,讓學生觀察這些景物的對稱特征。學生眼看各種景物,耳聽優美的音樂,在直覺刺激作用的同時,迅速理解了軸對稱、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等知識。直觀可感的形象,學生如身臨其境,獲得形象美的感受,情緒異常興奮,思維異常活躍,使課堂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二、在數學問題中滲透美育
好奇心強,喜歡聽故事,是小學生又一突出的心理特點。在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可把講述故事與編擬數學練習題結合起來,寓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數量關系于具體故事情節、形象之中,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故事情節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數量關系的掌握。
例如,教學人教版第十一冊“工程問題”后,我聲情并茂地講述了以下故事:“在汶川抗震救災中,一排解放軍戰士與部分災民被困在山上。經過幾天奮戰,糧食用完了,直升機空投了一批救援糧食。這些糧食只給一班戰士,夠吃10天;給二班戰士,夠吃8天;給三班戰士,夠吃12天。三個班的戰士與災民互相照顧、互讓糧食。排長決定:‘把糧食的■留給災民,其余的用于三個班戰士堅持搶險。請問,其余的糧食給三個班的戰士夠吃多少天?”具體生動的故事情節,尤其戰士們那種舍己為人的美好品質極大地感染了學生,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不但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很好地滲透了美育。
三、在活動課中滲透美育
數學活動是一種新的課型,它對訓練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訓練學習能力、培養學習興趣具有極大的意義。在實際開展數學活動課時,可有機地把數學知識同語文、音樂、體育、舞蹈、美術等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課程整合”活動中獲得美的享受、情的愉悅。
如,我曾組織學生開展“找朋友”的數學活動課:先請10位學生平均分成2組,其中一組5人各拿一疊寫有算式的卡片,另一組5人雙手拿著一張卡片,上面寫著一個得數,并扶在胸前。接著,學生唱著歌,跳著舞,分別尋找算式與得數相對應的“朋友”。最后,由全班學生共同檢驗每對“朋友”的算式與得數是否相符,評出“最好的朋友”。這種充滿情趣的游戲,低年級的學生非常喜歡。從中,他們的觀察能力、口算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訓練,而且,他們也受到“同學之間團結友愛”的這種美好情感的熏陶。
四、在操作活動中滲透美育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現代教學提出的一個重要教學理念。而實際操作活動對學生探求規律、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學習、訓練動手能力、培養創造美的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例如,我校為了配置“農遠”教室,拿出一間教室進行裝修,在動工前,我組織會班學生到該教室進行實地測量,然后,讓學生計算:(1)按這樣的面積,使用40×40 cm或25×25 cm規格的瓷磚來裝修,分別應購多少塊?(2)如果選用40×40 cm的磚,每塊磚4元。甲商店購100塊送10塊,乙商店打九折。到哪個商店購買更省錢?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計算出結果。而且,學生深深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日常生產、生活中,激發起美好的數學情感:“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五、在解題技巧中滲透美育
數學方法和靈活的解題技巧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體現了數學的內在美。尤其是精巧的解題方法,往往是吸取學生熱愛數學的磁鐵,把學生帶進數學的大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或選取一些適合學生的趣題,讓學生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維波折中,感受到數學的美,從而提升對數學的熱情。
如,趣題一:煎餅師傅煎一面餅需2分鐘,煎鍋每次只能放2塊餅。煎完三塊餅,最短要幾分鐘?
趣題二:■,■,■,( ),■(按規律填數)
趣題三:27個乒乓球,有1個是次品,次品比較輕。用一臺天平,最少只需稱幾次,就能找出這個次品球?
趣題四:甲乙兩同學在400米環形跑道一的某一點背向出發,分別以每秒2米和3米的速度慢跑。甲帶一小狗,同時從甲同學處以每秒6米的速度奔向乙同學,遇到乙同學,又立即從乙同學處以每秒6米的速度奔向甲同學。如此不停地往返直到甲乙兩同學相遇,小狗共跑了多少米?
學生在完成以上練習時,用常規的方法往往難以正確、迅速地解決問題。如果能掌握解題技巧,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趣題一,通過合理安排,只需6分鐘就能煎完;趣題二,先約分后找規律,馬上能找出括號里應填或大小相同的數;趣題三,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結合排除的技巧,發現最少只需稱3次;趣題四,乍一看束手無策,通過轉換思路,發現小狗奔跑的時間與甲乙兩人奔跑的時間相同,小狗跑的路程是400÷(2+3)×6=480(米)。類似的題目中隱藏的“鑰匙”,不但能打開題目的大門,而且能打開數學的大門。
此外,數學教學中,還可通過引導學生認真規范書寫、準確作圖,養成良好的書寫、作圖習慣等,來滲透對學生的形式美的教育。
參考文獻:
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2.
(作者單位 福建省詔安縣梅嶺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