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開平
現代語文教學,在全面加強聽說讀寫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朗讀訓練。朗讀是一種眼耳腦同時并用的思維和語言綜合活動,這將無聲的文字變成了有聲的語言,能再現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感情,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
《新課標》規定:“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新教材也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朗讀要求。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很多教師都非常重視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但是,鑒于我國現行的考試制度和學生朗讀水平參差不齊,語文朗讀無法在考試中體現。由于朗讀未列入考試范圍,許多教師在七、八年級還有一定的熱情,到了九年級,這種熱情就煙消云散了。有人戲言: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筆者聽了不少語文課,在一些教研課、觀摩課上,有的教師聽說讀寫,樣樣齊全,細看其中的朗讀不外乎是為了活躍氣氛,流于形式,純粹是一副擺設,一種點綴。有的教師把朗讀當作課堂教學的一種簡單過程,學生朗讀課文時,教師忙著板書或自己思考著下一個教學步驟,對于學生的朗讀情況自然就心中無數,更談不上對剛才的朗讀情況指出是與非,這只是一種放羊式的無所收獲的朗讀。但是,也有教師在培養學生朗讀能力方面花了不少工夫。
前不久,我聽了一堂別開生面的以朗讀教學為主的語文課,這堂課學習的是臺灣作家余光中寫的《鄉愁》。教師先指導學生自讀課文,體會全詩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四人一組憑自己的感悟,個人在組內讀,相互揣摩、學習,接著抽幾位學生在班上個人朗讀,其他學生評讀,老師范讀,放錄音聽讀,不斷比較品評;接著,老師順勢講到了詩詞的重音、節奏的劃分,學生通過實踐,很快掌握了相關知識,最后在班上還進行了朗讀比賽。通觀這堂課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了培養提高。從課后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可以看出,老師們對這堂課持肯定態度,對該班學生表現出的較高的朗讀水平羨慕不已。
朗讀是一種技巧,學生必須經過一定的訓練才能掌握好。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第一,要求學生朗讀清楚,吐字清晰,發音正確
川渝兩地的學生,說普通話有一定的困難,重慶話和普通話的調類相同,都具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但二者的調值卻有較大的差異。按五度標記法來看,普通話四個聲調的調值分別為55、35、214、51調,根據調值的實際發音,就可知道,一至四聲的調形分別是“平、升、曲、降”。但是重慶話四聲的調值卻分別是44、21、42、214調,調形為“平、降、降、曲”。為了確定某字詞在普通話里的讀音,我常采用的辦法是用媽(mā)麻(má)馬(mǎ)罵(mà)對號入座,如“哪”、“那”的讀音,就用nā拿(ná)哪(nǎ)那(nà)比較,就知道“哪”是上聲,“那”是去聲,這種辦法羨慕非十全十美,百發百中,比如還有大量的入聲字,就歸入普通話的四聲里邊,那就靠平時的積累了。
對于變調(如上聲的變調,“一、七、八、不”的變調,“哪”的音變等)輕聲兒化等方面的知識,我不是一股腦的拋給學生,而是在教學中逐漸引導學生學習掌握。
至于聲母,平舌(z、c、s)與翹舌音 (zh、ch、sh、r),前鼻韻(in、en)與后鼻韻(ing、eng) 的區別掌握,靠的是反復的朗讀、比較,日積月累。朗讀時,聲音要宏亮、葉音準確,歸音到家,做到一個音節的發音過程有頭有尾,這樣,就可以使字音清晰,求得字正腔圓的效果。
第二,要求自然流暢
漏讀、添讀、回讀是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經常出現的毛病,這主要是學生視線移動太慢造成的。平時訓練時,先要訓練學生的默看速度,在朗讀中,告訴學生視線的移動速度要快于朗讀的速度。
停連、斷句不當,也會影響朗讀的自然、流暢,解決這一問題要利用詩句的節奏劃分方法,如按音節劃分、按意義劃分或音意結合,也可按平時的斷句習慣,如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和中心語之間,避免造成對一個雙音節或多音節詞語的肢解,以及對一句話、一段話的誤解,形成歧義。
要使朗讀自然流暢,還應掌握適當的朗讀語速。朗讀的正常語速大約每分鐘240個音節左右,這是一個理想的語速,事實上可在大致每分鐘150——300個音節之間浮動。
第三,要求做到感情的深淺適度,這是朗讀的更高要求
要深切理解課文的內容,根據作者的主題、風格,準確把握朗讀基調。朗讀基調可通過重音、停連、節奏、語氣來表現,也可通過聲區的控制來調節,一般來講,歡快的基調,可使用自然聲區偏高區;沉重哀悼的基調,可使用自然聲區偏低區。
摹仿也是一個重要環節,同時我們還應多聽課文磁帶錄音,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廣播語言。
最后,不容忽視的是老師的基本功問題
老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注意用示范朗讀為學生樹立朗讀的標準和榜樣。尤其是農村中學的老教師,要盡快杜絕用方言進行朗讀教學。可想而知,教師的朗讀水平很底,他指導學生朗讀的效果又會如何呢?
總之,朗讀是一門技巧,需要經過師生長期共同努力才能掌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