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恒記
遷移即學習的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心理學上把遷移分成正遷移、負遷移和零遷移。正遷移也稱積極遷移,對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負遷移也稱消極遷移,對學習產生消極的倒退作用;零遷移也稱不確定遷移。因此,要想使課堂“減負增效”,教師應利用正遷移,防止負遷移。我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在教學中充分運用遷移規律,總能使教學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尋找新舊知識的聯系,促進正遷移
兩種活動之間有共同的因素,是正遷移產生的原因,同樣也是負遷移產生的原因。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對該共同因素的不同解釋。同時教師在知識傳授中要使學生牢固地掌握該因素,使其能在以后的學習活動中引起正
遷移。
例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第11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一道例題:“梅山小學有一塊長方形花圃,長8米。在修建校園時,花圃的長增加了3米,這樣花圃的面積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來花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教師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分析和掌握本題重要因素,花圃原來的寬不變,只是長增加了而引起了花圃的面積變化。引導學生根據題目的條件和問題,畫出示意圖。使學生清楚地看出:用增加的面積除以增加的長,就等于原來的寬。由于學生抓住了本題的重要因素和解題關鍵,問題就迎刃而
解了。
18÷3×8=6×8=48(平方米)
同時,由于學生牢固地掌握了這一題的重要因素及關鍵所在,對后面的學習也就非常有所幫助。
在下面的例題中:“小營村原來有一個寬20米的長方形魚池。后擴建公路,寬減少了5米,這樣魚池的面積就減少了150平方米。現在魚池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學生通過畫示意圖,分析該題與例題的共同因素,知道此題不變的是長方形的長,只要把長求出來,問題就容易解決了。方法同例題基本相同,學生掌握了以上兩題的共同因素,遷移就自然地形成了。
(150÷5)×(20-5)=30×15=450(平方米)
這樣的遷移使學生感到自然,是正遷移。同時使學生體會到知識的內在聯系,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加強基礎知識的運用,促進正遷移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善于發現學習內容中存在的共同因素,更要善于對這些因素進行加工,即把它們概括成一般原理和原則,并讓學生牢固地掌握和深刻地理解。加強基礎知識的回顧、遷移、運用,對解決新知識是至關重
要的。
三、注意同化和調整,防止負遷移
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是隨著數學學習而不斷擴大、加深和發展的,這種過程有兩種相輔相成的方式。當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相同時,學生的認知水平會隨著數學學習而不斷擴大、加深和發展,即產生同化的作用。當新知識同原有認知結構不一致時,學生的思維意識就要對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改組,以適應新的學習的需要。這種過程叫做調整。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知識的同化和調整,不斷提高遷移的水平。例如,在整數教學中“黑兔比白兔多5只”,可以看成是“白兔比黑兔少5只”;而在分數教學中“黑兔的只數比白兔多”,就不能看成是“白兔的只數比黑兔少”。在教學中就應該采取適當的措施,讓學生認識單位“1”的不同,計數的分數單位不同,進行轉化單位“1”的專門訓練,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并促進它的發展。如果我們不去及時調整,就會產生負遷移,給后面的學習造成障礙。
利用正遷移,教學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地創設和利用遷移的發生。同時,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講清概念、算理等,防止負遷移。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柳泉鎮大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