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茉然
摘 要:科學課中實驗設計的好壞與教學效果是密切相關的。教師只有精心設計實驗以保證實驗成功,才能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科學啟蒙,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
關鍵詞:科學實驗;知識建構;實驗效果
新課改后的小學自然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普學科。很多的學習內容都是通過實驗獲得的,所以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上好科學課的基礎和前提。教師只有精心設計實驗以保證實驗成功,才能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科學啟蒙,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因此科學課中實驗設計的好壞與教學效果是密切相關的。怎樣上好小學科學課,提高實驗的成功率,是科學教師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
一、明確師生的分工與合作
科學課的教學和其他學科一樣,教師和學生是教學中的重要演員,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決定了一節科學課的順利實施。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師生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分工,尤其是實驗教學,師生有合作也有分工。學生由實驗小組進行分工,教師應該為各個實驗小組進行實驗指導,確保實驗成功。在實驗中應該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人意識,保證教學的順利和成功。做好實驗,學生要科學操作,而教師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一些實驗內容,教師要預先做好實驗,然后總結經驗以便指導學生的實驗,畢竟課堂時間有限,要能夠保證實驗的一次性成功。
比如,在進行材料單元的學習時,教師就要在課前做好大量的準備,研究各種材料,準備各種材料,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教學的目標,給學生進行合理分工,盡量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到實驗中來。通過自己的親自試驗,建立科學知識的意義和圖式,構建科學知識的網絡和體系。學生在進行實驗中,可以討論,可以合作,可以質疑和交流,認真聽取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分析和歸納實驗多得到的結論和成果。
二、實驗設計要體現學科特點
小學科學是初中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的基礎和啟蒙。眾所周知一切自然科學都是從實踐中得來的,并且在實踐中總結發展,在小學自然科學的教學中,同樣具有這樣的特點。教師首先要通過實驗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中所蘊含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掌握一定的學習技能。對自然的認識源自觀察和實驗,牛頓發明萬有引力只是因為注意了一只蘋果的落地,瓦特發明蒸汽機車只是注意了一個燒開水的水壺蓋子。這樣的觀察和理解,就是科學知識的建構之基。
生命中的重要物質就是水,對水的認識和理解,是學生研究和探索自然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進行“水的循環”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學生原有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水。比如,天降雨,冬天下雪,洗澡時玻璃面上產生的霧氣,植物上的水珠等,這是水的概念。認識水是可以循環的,則需要教師進行科學的設計。比如,水的蒸發、雪花、冰的融化等,都可以作為水循環的例證,讓學生了解水的循環規律。通過這樣的實驗,學生可以對水有一個更進一步的認識,對于水的循環有一個系統的概念建構,從感性方面提升了理性的認識。
三、有選擇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活用教材,用教材而非教教材,一節成功的科學課,是在教師充分利用教材和靈活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礎上完成的。探究式教學尤其適用于科學課,在小學科學的探究過程有7個要素,即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證據、分析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教師應該有選擇地使用教材,選擇教材中的實驗內容,有效促建教學的開展和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科學的有效教學確實取決于實驗的開展。教師只有在課前充分地準備,靈活有效地選擇實驗內容,才能保證實驗的成功,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科學素養。
(作者單位 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國營熱水畜牧農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