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姍姍
[摘 要]現代陶藝的生產和發展,從本質上可以看作一場觀念上的革命,我們可以從泥性的解放、泥性的轉換和泥性的張力來展示這一過程,而這場革命賦予古老的陶瓷藝術以更深層的思想內涵。
[關鍵詞]現代陶藝;泥性革新
“現代陶藝的吸吶與發展”,一直以來是陶藝發展的重要課題。現代陶藝是把陶藝創作的審美意義從過去的以使用為主的傳統創作原則中獨立出來,從而引入純粹的審美領域,把陶瓷的藝術形式推入了純藝術領域,從而將傳統陶瓷藝術的視覺角度擴大了。陶藝家借助陶瓷材料進行藝術創作,遠離了傳統的實用性,以藝術家的個人情感、心理和意識為主,體現了個人的主觀理解,是一種意識形態上的革命。
一、泥性的解放——現代陶藝觀念的形成
1870年由英國詩人莫里斯掀起的手工藝運動和法國的新藝術運動為追求陶瓷制品中個性和情感的表達拉開了序幕。從此,陶瓷制品一改往日的呆板和拘謹,呈現出多樣發展的姿態。20世紀的40年代,現代陶藝真正開始并迅速形成,自1946年起,畢加索連續兩年時間都在從事陶瓷業,并設計和制作了一些陶藝作品,在此期間,馬蒂斯、夏加爾、米羅和康定斯基等杰出的繪畫大師都曾經參與過陶藝的設計和制作。他們的參與翻開了現代陶藝的新篇章,同時象征著陶瓷從實用形式中分離出來,并以純粹的形式參入到藝術領域。
現代陶藝只是以陶泥作為它的物質載體,而藉以體現的卻是一種現代的藝術精神。它主張自由創造、個性發揮,即使有些作品仍然保留著容器的形態。并且突破了原有的技術規范,揚棄了傳統陶瓷精致、規整、對稱的古典審美趣味,向著隨意自由、更富想象力、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向發展?,F代陶藝創造的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化的“瓶罐”,即使是“瓶罐”,也是以“瓶罐即藝術”的觀念自由表達著陶藝家的生存經驗。
二、泥性的轉換——思想意識領域對現代陶藝觀念的影響
(一)社會觀念的影響
西方二戰以后,人們的思想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恐慌、虛無、萎靡不振,靈魂仿佛是空虛的,沒有了任何存在的價值,西方的繪畫因此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唯美與古典的風格不再受到人們的喜愛,相反批判的、超現實的、抽象或具象表現主義的藝術成為了繪畫的主流。繪畫語言宣揚了藝術家的靈魂之聲,陶瓷藝術也在這種社會叛逆的思潮下發生了巨大的變革。羅丹是較早使用陶瓷材料的雕塑家,他很好地掌握了陶瓷的工藝過程,把陶瓷作為與青銅和大理石一樣的雕塑材料來創作。把雕塑的藝術觀念注入到了陶瓷的創作之中。畢加索、米羅等人運用陶瓷的藝術語言來表現了當時社會的觀念,此時的陶瓷藝術成為了一種精神傳達的載體,將個人的風格貫穿于作品之中,開始賦予陶藝以更強烈的藝術特性和個人品格,并且把土作為畫布或石頭這樣的創作媒介來理解,尋找人與土的自然融合。
(二)藝術觀念的影響
現代陶藝作為世界現代藝術的一部分,受到20世紀初以來風起云涌的現代藝術運動的影響,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思潮對現代陶藝產生了直接和間接的影響?,F代陶藝的藝術觀念的變遷也隨著現代藝術形式的多樣化而不斷豐富。如現代藝術的流派有: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野獸主義、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抽象派、抽象表現主義等,現代陶藝家的作品從思維方式、創作觀念、表達手法上或多或少地顯示了現代藝術多種藝術理論的探索和創作思潮。
現代陶藝與藝術觀念緊密結合,正在跨過多個學科,在觀念、視覺、形式的表達上和材質的運用上給人以更大的震撼。如日本陶藝家八木一夫的象征風格,溫·海格比的浪漫主義,他們的作品充分體現了泥土的本性,質樸迷人,運用豐富的肌理表現,達到了原始和現代的完美統一。
(三)外來文化觀念的影響
藝術的發展一直是在本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土壤中汲取營養。每一種文化的沖擊都能成為藝術創作新的內在動力,經過對文化元素的理解和消化,將最為優異的特色運用于藝術創作中,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如東方的審美文化表現的不對稱性、簡樸的內涵與抽象的裝飾、隨意的感覺都可以成為西方陶藝家追求的對現代陶藝創作的突破。如中國、伊斯蘭、羅馬、希臘、日本等文化傳統在不同時期對世界藝術的發展都產生了不同的影響,而近代西方文明也為東方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原動力。20世紀50年代,美國西海岸與東海岸的陶藝家對禪宗都很感興趣,禪宗的要點在“悟”,使人超越現實界限,明心見性,從而從思想上達到超越自我的境界,是一種感性表現的極至。而日本的茶道文化則展示了一種淡泊之美,追求人生苦惱的解脫,同時也強調了人與環境、器物的和諧之意。
(四)政治觀念的影響
20世紀前半葉是一個變化最強烈的時代之一:社會主義政權的崛起帶來一種不同的藝術理解,強調了官方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路線,把文化置于次要地位;西方宗教思想道德觀和世界觀的分裂,社會現實的發展,都對藝術確立的根本提出了更多的問題,包括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與中國現代陶藝的轉型。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文化和藝術的中心逐漸從歐洲轉到了美國,美國的民主主義觀念影響著他們的藝術,藝術創作也逐漸擺脫了歐洲的形式,開始追求具有自己文化內涵的陶藝形式,成為了西方現代陶藝的主流,從而也間接地影響著東方政治色彩濃厚的現代陶藝,將藝術的靈魂賦予了民族的精神。
(五)經濟觀念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擴張,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全球經濟發展旋渦之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藝術品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某種程度的質變,如今的藝術品如果繼續保持以往那種閉門造車的創作理念,必將受到嚴重的沖擊。陶藝制品作為最有經濟潛力的藝術品之一,其地位完全可以用國粹來形容。21世紀,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國人的生活水平節節提高,對工藝品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其中陶藝制品自然成了其中的佼佼者,但因為操作的不規范以及急功近利的生產觀,也從側面影響了這個市場的健康發展。其實不論客觀環境如何改變,保障藝術品的質量仍然是如今陶藝制作者本身最為重要的一環,只有在質量得到保證的前提下,總結出一套成功的制作經驗,然后再向精品和批量產品兩端橫向發展,保證兩個市場的需要,從而使經濟和陶藝制作形成一個有機發展的整體,也進一步使這種藝術形式得到更大的推廣和發展。
三、泥性的張力——推動現代陶藝觀念發展的內在動力
從實用到審美,再到社會本質的探索,從面與體的構成,到精神內涵的體現,現代陶藝在不同觀念的影響下,成為了對人性存在本質的探索,是一次藝術的創作活動也是一種思想活動。在不同觀念的指引下,現代陶藝發揮著土與火的語言的作用,在現代藝術的浪潮中釋放著泥土的渾厚的力量,泥性由觀念的變革而改頭換面。
社會思潮的變革影響著整個藝術界的變革,陶瓷藝術本身以泥土為材料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泥土與火的語言代表了對社會的呼吁和內心情感的吶喊,形成了一種符號,一種隱喻的象征。也正因為如此,現代陶藝的精神性體現了創作的觀念上(觀念就是對外在世界的感知)。這種觀念推動著藝術的發展,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泥土的語言,在多元的社會背景下,是藝術家借助泥土在吶喊,在潛意識中形成了一種共通的語言,泥性也由此在觀念的變革中得到了應有的釋放與解脫,發揮了自身真正的魅力。
現代陶藝可以說是一種泥性的解放,是人類對泥土的感悟,使用泥土來抒發個人的內心世界,帶有醇厚的質樸的情感,也是工業革命以后人類情感對自然本原的回歸?,F代陶藝從器皿本身的功能性上升到了泥土作為藝術媒介的精神傳達,也從中滲透出了作者對泥土、對生活的態度以及內心的情感世界,這也是現代陶藝藝術形式的內涵所在。
責任編輯 藍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