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兵琴
[摘 要]教案設計要體現三性:知識性、發展性、前瞻性,課堂教學應具有開放性,教師應該撰寫教學后記。教師只有把教學建立在學生的發展之上,才能更好地研究教法和學法,才能讓教學更貼近每一個學生的實際。
[關鍵詞]新教材;教學行為;理性思考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越來越深刻,教師逐步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轉變。在踐行課程改革理念中,還存在“新鞋舊路”的現象,教師的教學始終走不出傳統的教學模式。比如:教案設計傳統,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仍然按照傳統的“組織教學、復習舊知、講授新知、鞏固新知、布置作業”五個步驟來撰寫教案。其次教師把握教材意圖不準,只注重學生書面學習,滿足于學生做練習題這種最低要求,沒有對教材的編排意圖進行深入分析。同時,教師習慣了“你講我聽”,喜歡鴉雀無聲的學習紀律,聽不慣課堂上的雜音,怕學生嚷嚷完不成教學任務,甚至怕解答不了學生提出的問題。
針對上述課改教材教學行為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怎樣牢牢把握教材意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索學習目的?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教學行為的理性思考。
一、教案設計要體現三性:知識性、發展性、前瞻性
教師在教案設計時,不僅要充分體現教材上的知識,而且還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隱含的知識,讓學生獲得系統、全面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要活用教材,要善于領會和發掘教材意圖,要盡量體現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做到凡是學生能發現的知識,教師絕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發現的知識,老師絕不暗示。如教材處理是否能吸引學生,問題的設計是否具有情境型,教學方式是否有利于學生參與探究,教學過程中哪些環節應留給學生思考并進行自主學習。
二、課堂教學應具有開放性
在現代課堂教學中,要通過開放式的教學,從課堂教學氛圍開放入手,逐步開放課堂時空,讓學生在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中學到知識,達到不斷發展的目的。
1.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要善于尊重和熱愛每一位學生,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神態,傳遞給學生安全、親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發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實現課堂中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由“我要學”到“我要問”的姿態。只有當學生能積極思考,大膽表達時,教師才能知道學生“疑”在哪里,“惑”在何處,才能對學生予以有效的指導、點撥。如果教師一味采取壓制的辦法,學生在思考問題方面就會越來越懶惰。因此,課堂上教師要發揚教學民主,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閃光點,要讓學生把話說完,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積極思維的“自由人”,學生的求知欲就會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2.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學生思維的開啟需要各種刺激和誘因,各種刺激和誘因最有價值的莫過于由疑問引起的思維。教師應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圍繞問題討論,探究。在設置數學情境中,要多設置生動具體的日常生活情境和現實生活情境,可以利用身邊熟人、熟事、熟物設置情境,可以利用已學的知識設置數學情境。
3.開放課堂中的“教”與“學”,探知教學過程。課堂教學不再是一種直白的教學過程,而是“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探知過程”,在求知中教師要和學生一道共同去探討,求證。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挖掘出藏在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索或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允許學生大膽猜想;允許學生持有不同意見的權利;允許學生之間不同的爭論,鼓勵學生與教師爭論。在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參與學生當中并及時點撥。教師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情況,與學生共同梳理知識,肯定學生正確的見解和思維,同時指出錯誤的見解和方法,引導學生歸納出正確的解答方法。
4.巧設作業,把課堂看作無終端的射線。傳統的課堂教學,上課開始了,學習就開始了;上課結束了,學習就結束了。教師要把課堂看作一條無終端的射線,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輻射作用,課堂教學雖然結束,但學生的發展訓練仍可繼續。學生在課堂上既能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又能把形成的結論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在學生作業設計上,教師不僅要善于在課堂上讓學生完成適量的書面作業,在課堂上還要留些空間,讓學生要有討論作業的時間。
教師通過反思課堂教學,正確剖析自己在課改中的實踐,對教學進行客觀評價,不斷修正、完善教學,真正實現學生自主、和諧地發展的目的。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