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華
[摘 要]多媒體輔助小學數學教學,是時代發展的產物,運用現代教學技術能為學生的認識活動提供豐富的感性知識,促進學生的認識活動由感性認識向理性飛躍。在數學教學中,恰當運用課件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多媒體;幾何;數學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是學生感知事物、追求新知、發展思維的強大內驅力。使用適當的電教手段,創設新奇的學習環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周長”的概念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只可愛的小螞蟻繞平面圖形爬一周的動畫,學生定會被這動畫所吸引,同時理解了“一周”的含義。使用多媒體可渲染課堂氣氛,創造意境,激發求知欲,避免了枯燥教學,變靜態為動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幫助學生了解幾何圖形的特點
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可以利用電教媒體將教學所涉及的事物、形象、過程全部再現于課堂,通過其線段的組合、分離、變化速度的形成過程,使難以覺察的東西能清晰呈現在學生可及的范圍之內。這樣,就可以把抽象的平面和空間概念變得生動、形象,利于學生的理解。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教師可首先在屏幕上顯示一個長方體框架,分別在8個點閃爍,讓學生清晰地看到長方體長、寬、高分別相交的8個頂點,再把長方體分別相對的四條棱分離,一點點反復移動,進行組合排列比較,來證明相對的四條棱相等。把相對的上下、左右、前后兩個面分別反復移動后重合,來證明相對的面相等。這種教學手段可以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克服其他教學手段的弱點。
三、幫助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有限的,因而不能憑借生活經驗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進行解答。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建立表象,把特定的問題轉化為圖形進行知識解答。如題:一塊布長2米,寬1米,要做邊長是5分米的方巾,可以裁幾塊?教師可利用課件在屏幕上先顯示長方形的一塊布料,再顯示正方形的方巾,通過不同色彩把一次次顯示的正方形方巾鋪在長方形的布料上,直到鋪滿為止。由于教學手段新穎,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使問題一目了然,學生從中很容易看出長方形里包含有幾個正方形,即可以裁20×10÷(5×5)=8(塊)方巾。從而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幫助學生化難為易
多媒體課件具有文字、圖片、動畫、聲音、圖象等直觀信息可以同步進行的優點,在同一屏幕上同時顯示相關的文本、圖象或動畫,變抽象為直觀,變靜為動,向學生展示教學情景,呈現思維過程,化難為易。
如例題: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拉動,它的面積是否發生變化?怎樣變化?教師可在屏幕上先出示一個長方形,根據四邊形容易變形的特性,反復拉動長方形,學生會清楚看到隨著拉動的傾斜程度越大,它的面積會越來越小,反之,它的面積會越來越大。學生在計算中可明顯地看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它的高發生了變化。
化靜為動,把圖例由靜態變動態,使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將學生帶進了知識形成的過程,突破了教學難點。
五、提高密度,給予學生優化練習
采用多媒體多功能及變化的特點,加大練習量,拓寬解題思路,強化練習效果是多媒體課堂的優勢,也是減輕教與學的負擔,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手段。組合圖形練習是學生在小學“空間與圖形”知識中的部分概括和總結,也是運用知識發展智能的重要環節。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使組合圖形在一題練習的基礎上通過變換,實現一題多變,為學生遷移、類推、發展思維能力創造條件。
六、幫助學生驗證結論
數學知識的正確與否,還需要在實踐中去驗證,多媒體課件利用它的動畫特點可以解決其他學具不能解決的問題。例如,在學完“圓的認識”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通過動畫效應讓學生一同體驗正方形、橢圓形滾動的弊端以及圓形平穩滾動的效果,從而驗證為什么運輸工具的輪子總是做成圓形,而不做成方形或橢圓形。同時讓學生在圓形滾動的感覺中來理解車軸要裝在圓心上的原因(即同圓半徑相等)。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又解釋了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符合的原因,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總之,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資源配置,發揮其最佳效應,讓其成為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好幫手。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