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又最終服務于生活。所以要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及其他學科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豐富對數學的認識,體驗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與作用。
關鍵詞:數學;生活;活動;經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七、八歲的兒童好奇、好動、好玩,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必要的數學活動,化靜的知識為動的過程,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既符合學生愛動的天性,又使他們在愉快的活動中獲取知識。
一、組織游戲——“玩”數學
玩是孩子的天性,能玩中求知,玩中悟理是玩的高級形式。“玩”數學的獨特之處在于主體處于愉悅心理狀態下去學數學。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
例如,幫助學生鞏固“幾”和“第幾”,可采用“起立游戲”;幫助學生鞏固“分與合”知識,可以玩“碰球游戲”或“撲克牌”游戲……低年級學生尤其需要游戲這種愉快情境的體驗。這樣,數學和學生的生活距離大大縮短,他們能不喜歡這樣的數學課嗎?
二、聯系生活——“找”數學
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又為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服務。生活中時時有數學,處處有數學。因此,在數學教學時,要應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經驗,隨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并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例如,同是一年級剛開學時的“10以內各數的認識”,在教學中安排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既可以喚起學生對生活中已有數學知識的記憶,又可讓學生嘗試著用課堂所學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或問題。在二年級學習“認識米和厘米”后,安排學生回家尋找大約是1米或1厘米的物體。長度單位本身比較抽象,學生平時又不經常接觸到,所以比較陌生,如果能在每天生活的空間里,找到模型,這樣既能使學生加深記憶,又是一個“建模”的初步,當他們再次遇到一些不熟悉的長度時,就會很自覺地將生活中的“1米”和“1厘米”與其比較。有了生活經驗,以后在考試時便有了比較的模型。在三年級學習了“認識小數”后,讓學生回家尋找“小數”,許多學生在存折、酒瓶、包裝袋上找到了小數。看著學生課堂上積極舉手匯報的那個興奮勁,真為他們高興。他們將數學課堂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了生活中,又在生活中發現了更多的數學知識。這就是數學學習的意義!
三、動手操作——“做”數學
“聽過了,就忘記了;看過了,就明白了;做過了,就理解了。”好動手是兒童的天性之一。“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手是腦的老師,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用實踐的眼光處理現行教材內容,力求把教材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動手“做”數學。
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利用多媒體,先出示美麗的蝴蝶(一半隱藏),教師提供多種翅膀讓學生選擇,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初步感知物體的對稱性,接著讓學生觀察熟悉的天安門、飛機、獎杯的照片,找出它們的共同特征,體會這些物體的對稱性。然后,通過實際折一折,發現這些圖形經過對折后是完全重合的,從而得出對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由此讓學生想辦法做出一個軸對稱圖形,并在小組里交流。有的學生用紙對折后剪出了一個軸對稱圖形;有的學生撕出了一個軸對稱圖形;有的學生在釘子板上拉出了一軸對稱圖形……學生用不同的方式,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在動手操作中,加深了對對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這一概念的理解。親歷了觀察—發現—操作—應用這一探究過程,掌握了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對折后能完全重合。
四、回歸生活——“用”數學
現實生活是數學學習的起點,又是數學學習的歸宿。因此,教學除了應努力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把學生熟知的、親近的、現實的生活引入課堂,還應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例如,在一年級學習了“分一分”后,讓學生開展整理書包比賽,比賽中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不僅僅能解決試卷上的題目,更重要的是能夠為我們所用。數學這么有趣,還這么有用。
總之,在這樣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體會到的是數學的親和自然,覺得數學其實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了解了數學的價值!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岸頭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