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文敏
【摘 要】微博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交流工作,其文化正日益成為影響高校學生文化的亞文化形式,利用這種被青年人熱衷的交流方式搭建高校大學生科技能力培養平臺,可以更好實現課堂、課外結合,避免多校區辦學的時間、空間錯位,促進大學生科技能力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微博;大學生;科技能力;培養模式
一、引言
開展大學生科技活動是我國培養高素質科技人才的需要。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信息時代中,培養工作中具有科研意識的人才是我國建設的需要,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傳統教育模式中注重知識的傳授和積累,缺乏了對學生科技意識、實踐技能的培養,以致學生畢業后上崗經常出現短期內很難進行有效的科研工作;選擇繼續升學讀研的學生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科研能力轉折的調適階段。提高大學生科技能力培養日漸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目前大學生科技能力培養過程存在的問題
隨著2000~2005年間高校擴招改革后,多校區辦學成為很多高校面臨的現實情況。學生活動效果也因多校區辦學的地域問題受到影響。
(1)多校區辦學,各學校、二級學院針對學生宣傳和開展的科技活動方式、時間、內容不一致,校區、專業和年級之間的學生對科技活動的了解和參與的程度不同,對全校學生科技能力的培養的同步性造成客觀上的障礙。
(2)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時間不足。有些學校專業不同年級在不同校區,以致出現:低年級是專業學習的調適過程,參與科技活動顯得力不從心;高年級考慮就業問題比較多,也較少投入第二課堂活動;二、三年級學生接觸的專業知識學時數多,參與科技活動的時間少,學生難有高水平的科技作品。因為不在同個校區,地域中斷了高年級和低年級學生之間在科技培養中溝通和帶動發展的延續性。
(3)學生科技活動以“課余活動”的方式開展,作為第二課堂的一部分,其活動規模、培訓時間和地點、資金等受到限制,影響了它的發展規模和綜合效應。
(4)學生參與熱情高,但主要以短期的科技活動為主,長期研究堅持下去的少。
(5)學生科技活動多以講座的方式進行科技能力培訓。講座經常流于傳統的課程講解方式,即表現在教學交流中存在中心領導人物,如Moodle,要在教師等中心領導人物的帶領下完成一定的作業提交及課題交流等任務。一旦中心領導人物因空間、時間關系無法實施帶領,學生科技訓練的工作就會出現問題。
三、利用微博搭建大學生科技能力培養平臺的意義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簡稱。微博的優勢在于,依傍著互聯網,擺脫了時間、空間的約束,在第一時間內傳播信息,并因為網絡虛擬的特性,針對博主發布的主題,大家可以各抒己見,不帶身份色彩。目前,微博文化已成為影響高校主流文化的亞文化形式,利用微博搭建大學生科技能力培養平臺的意義如下:
(1)利用微博“平民化、去中心化”的特點,在傳統課程教授方式的基礎上引入網絡平臺,提出授課方式改革,可以在以建構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現代化教學基礎上發揮微博優勢,提升教育教學的效果。
(2)利用網絡覆蓋特點,解決地域困擾,適用于目前多校區辦學模式下,大學生科技能力培養一體化。
(3)把微博帶進課堂、把大學生科技活動作為一項課程內容設置,使大學生科技能力的培養成為大學學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學生科技活動由“課外”變為“課內”,可以有效解決科技活動參與率和參與質量的問題。
四、利用微博搭建科技能力培養平臺的對策
1.課堂教學為主,微博利用為輔
目前利用微博教授只是“微波爐”加熱課堂學習的一種補充方式,不能取代傳統教學,在和傳統教學結合時,微博還不能滿足全面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通過利用潮流的網絡信息技術——微博,寓教于樂。通過輕松的溝通方式,利用微博的“去中心化”特點,搭建平等交流的平臺,更好地發現學生在學習、科研中存在的困惑。同時將共享的知識內容通過微博中的“微刊”方式發布,擴大學生接受能力訓練的普及面。學生可以通過轉發、評論微博的內容構建自己的交際圈。同時對覺得有意思的博文,微博用戶還可以通過收藏方式,為以后查找和利用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2.發揮教師主導和監督的作用
因為微博精神的核心是“去中心化”,在引入教學過程中,因為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會對教師有所顧忌,比較難實現真正的平等自由交流。所以在實施中,教師需要適時消減其身份特征,將話語權交給每位學生,同時加以鼓勵、引導、監督、約束和規范學生微博行為,避免垃圾信息、偏離主題和使學習流于形式等不良學習現象出現。
3.立足原有學生科技活動社團,延伸課堂教育
每所高校內都有開設學生科技活動的社團組織,構建學生科技能力平臺不能丟棄這些成熟的團體。以這些團委為課堂延伸,可以更好促進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通過暨往學生團體活動開展的實際調研和活動成效分析,學生各項科技活動,如“標書競賽”、“綜述大賽”、“學院挑戰杯競賽”、“分析化學競賽”和“衛生化學競賽”等,都為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激發科普創作源頭提供了活力,并逐步拓展了大學生參與科學傳播社會實踐活動的平臺。指導學生科技活動的資深教師也可以通過微博平臺分享指導、教育的材料和經驗,在更廣泛的時間和空間上推動學生科技培養的水平。
作為教育工作者,面對微博這種新興的社會網絡技術,我們應該想到的是如何將其運用于教育,促進教育跨入一個新的高度。本文擬把微博和教育教學實踐合,對其在學科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一次有意義的嘗試,使學生能在有趣的學習中獲得個人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微博”十大新潮用語[J].青年文摘,2010,(45):56-57
[2]王世來,林靜. 從大學生科技競賽的課程建設和訓練組織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 中國大學教學.2008.08.33-34
[3]尤曉建,徐黎. 大學生科技活動與課程設計相結合創新研究[J] 現代商貿工業.2010(23).313-314
[4]王世群.“微波爐”加熱教育——微博在教育中的應用探析[J]. 現代教育技術.2010.08(20).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