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紅 于秀霞
摘 要:小學數學課標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語文學科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能力。然而,許多教師對學生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的特點及如何培養他們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卻不是很清楚,有時甚至沒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培養數學解決問題能力。
關鍵詞:“口批筆畫”法;學習能力;學科教學
我校學生數學學習出現不能清晰表達解題思路,解題中只知結果不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解決問題能力差;低年級學生識字能力有待提高、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差,語文學習能力不高,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查閱資料,對國內外此項研究進行梳理學習,特別是馬芯蘭老師數學實驗給我們啟發,我們在四年級嘗試讓學生在解決數學題時畫出解題思路,并用口述口說表達出解題思路,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外顯,經過一段時間嘗試,發現學生口語表達和數學解題正確率提高,多數學生能清晰表達解題思路。因此,我校提出采用“口批筆畫”法進行語文和數學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口批筆畫”法,即用筆勾畫批注出數學解題思路和批注出語文學習思路,用口清晰表達出數學解題思路和語文思考過程。我們重點從語文閱讀教學和四年級數學進行重點研究。
一、語文學科通過“口批筆畫”方法,提高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
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閱讀能力的高低與閱讀量、閱讀方法、閱讀速度等各個方面息息相關。能力來源于習慣,那么,目前學生的閱讀習慣怎樣呢?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常見課堂上朗朗的讀書聲此起彼伏,但齊讀居多、單讀卻少;教師的范讀悅耳動聽,但調動起學生的真實感受不多;談對人物的感想“戴高帽”的居多,在閱讀后談個性體會的卻少之又少;試卷上我們也常見:基礎知識扣分者寥寥無幾,而閱讀題得分率卻遲遲不肯上去,哪怕是簡單的找到文中的某個句子或根據文章談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題空白者也大有人在。究其原因,學生不會閱讀短文或者根本沒有閱讀這篇短文的方法,也就談不上什么感受了。
1.對比批畫,讀出文字的內涵
對比閱讀是為了突出兩個句子中不同的部分,不論是低、中年級還是高年級,每篇文章中都有可對比的地方。這不同的部分可以是作者所運用的獨到的語言。可以是語言的表達方法,比如反問、感嘆等。還可以是各種修辭表現手法……通過對比,讓學生找到學習語言文字的落腳點,體會文字背后的意義所在,這是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在教學《矛和盾的集合》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坦克是矛的進攻與盾的自衛合二為一的結果,我們抓住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作了比較。首先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和“坦克把盾和矛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然后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問:“同學們,看看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一樣?”學生很容易發現少了六個字。接下來我們引導學生認真讀句子,體會文字背后的意思:當學生說出少了“的自衛”和“的進攻”之后,教師順勢點撥:那么,你說說為什么加上“進攻”和“自衛”就更好了。學生此時就注意到了進攻是矛的優點,自衛是盾的優點,教師接著問:“坦克為什么能在戰場上大顯神威呢?”通過比較,學生就體會到了坦克正是將矛和盾的優點集于一身,才能在戰場上大顯神威。這樣的比較讓學生讀有所悟,久而久之,學生在閱讀時就會漸漸揣摩出文字背后的意思,進而形成感悟。對比閱讀雖然在一至六年級都可以運用,但不能泛濫,在對比時要抓住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字詞作比較,或者是讀者容易忽略的地方作比較,力求喚起學生的感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繼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重點批畫,讀出文本的深度
許多名師常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意思就是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逐段、逐句、逐詞的品析、欣賞,讀出其中的妙處,理解文章的內在情感,讀出文本的深度。在我們的單元練習中,我曾重點指導學生讀過《陳毅讀書》這篇文章。課文中有:“(陳毅)老師驚訝地問:‘這些符號是什么意思?陳毅回答說:‘畫圈圈的,是不明白的,加黑點的,是生字。”一段文字,從偉人讀書的習慣來看,批畫是邊讀邊思考的行動體現,同時也是培養良好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的關鍵。在教學中,我們重點指導學生從三個層次進行批畫的。
(1)批畫重點段
每一篇課文都有典型的重點段落,抓住這些核心段落進行批畫指導,可以訓練學生直奔重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尤其是課文比較長,而自然段之間又是并列關系的課文就比較適合這樣的方法。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課文從海面、海底、海灘、海島四個方面來寫西沙群島是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地方。如果平均分配時間,時間不夠不說重點也不突出。因此,我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地方重點讀,邊讀邊畫出這里有什么,他們各有什么特點?這樣根據學生的閱讀,我們尊重多數學生的選擇,確定一個重點段進行閱讀感悟。其他方面按上面的方法學習。這樣通過指導學生對重點段落的批畫,既節省了時間,也通過開放的教學使他們掌握了學習全文的方法。
(2)批畫重點句
指導學生抓典型語句進行批畫,相對于對段的批畫又深入了一層。我們適應課文的特點,進行相應的指導。如,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時,課文運用了大量的對話描寫,鮮明地刻畫了驕傲的鐵罐和謙虛的陶罐這兩個角色。為讓學生感受鐵罐的驕傲和陶罐的謙虛,我們重點指導學生批畫描寫二者對話的語句。通過分角色朗讀,使學生從情感上感受兩個角色的不同特點。在這個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批畫描寫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通過把兩者的神態與語言結合,進而讀出他們不同的特點。又如,今天展示的《掌聲》一課,課文以掌聲為線索,刻畫了掌聲前后兩個截然不同的英子的形象。我們將重點通過讓學生自主批畫描寫英子的語句,來感受英子心理的變化過程。
(3)批畫重點詞
對于課文中典型的詞語,我們就引導學生運用聯系上下文和聯系實際的方法進行批畫理解。如,在教學《秋天的雨》一課時,第二自然段重點描寫了秋天的色彩。本段的第一句話就總的介紹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為讓學生理解“五彩繽紛”是表示顏色多的意思。我讓學生邊讀邊畫出本段描寫顏色的詞語,當學生匯報時,我配以直觀的圖片演示,使學生從眾多的色彩中感受到這就是五彩繽紛。又如,在教學《掌聲》一課中,第三自然段的泡泡提示我們,理解英子猶豫的原因。而什么叫猶豫,學生初讀時理解并不深。我們就可以運用聯系上下文和聯系實際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抓住“慢吞吞”和“眼圈紅紅”體會英子不想上臺講故事。抓住“讓”“剛調來”體會老師不了解英子,要求她去她不能不去,進而使學生感受英子矛盾的心理,并結合實際體會她不想去但又不能不去,這就是她猶豫的原因。在抓詞感受原因的過程中,學生自然就理解了“猶豫”的含義。
良好的批畫習慣與方法正是學生獨立學習、獨立閱讀的關鍵,我們要重視批畫的作用,善于結合不同的課文采取不同的批畫方法,以提高學生批畫的準確度,從而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
3.批讀結合,讀出文章的韻味
朗讀能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換為有聲語言,是一種邊看、邊想、邊念的讀書活動,是閱讀、思維、想象、口誦等各種能力的綜合運用。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朗讀架起了文本與閱讀之間的橋梁,幫助學生加深了對作品思想的理解。在每一堂語文課中都離不開“讀”,恰當地引導學生將批畫與朗讀結合,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樣是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縱然學生能準確地抓住陶罐和鐵罐的語言、神態進行批畫,如果缺少了朗讀的渲染,學生勢必不會感受他們鮮明的性格特征。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設計朗讀訓練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段,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引導語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知道自己該讀什么、怎么讀、讀到什么程度,進而形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4.拓展批畫,寫出別樣的精彩
引導學生寫話同樣是批畫的一種形式。在閱讀習慣的培養中,絕不能缺少“寫”這個環節。寫出自己的感受,寫出對文章人物的評價,寫出對文章合理的想象等等,從而加強語文學習內容與學生實際的結合,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中,我們讓學生想象“如果你是鐵罐,當很多年后聽到陶罐的話,你會怎樣想?會對陶罐說些什么?”通過指導學生寫話,對于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運用語言文字能力都起到很大作用。有的學生說得有條不紊,我們及時予以夸獎。對于不到位的,我們在偏頗處予以糾正,在淺薄處予以引導,學生不僅明白了課文說明的道理,還實實在在地獲得了詞語、情感、經驗的積累。寫話練習既讓學生有話可說,有句可寫,樂于表達,又可以檢驗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5.通過口批筆畫訓練,學生掌握了閱讀方法,提高了閱讀興趣
經過一段時間的口批筆畫訓練,學生初步具備了批畫詞句的意識,能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抓重點段及典型詞句進行批畫。而且,通過口批筆畫,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感覺學生閱讀有法了。但由于學生對詞句的理解能力有限,課外詞句積累較少,而且通過查閱工具書理解詞語的習慣還停留在查字義的基礎上,因此批畫的詞句還不全或不準。另外,有的學生能批畫出詞句,但不能準確地說出自己的理解。學生的批畫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能力較強的批畫的就比較多,而且比較全面,抓詞句能力較強。對于閱讀能力比較差的學生,能批畫詞句,但勾畫不全,或批畫抓不住重點。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要在批畫方法上加強指導,批畫的訓練范圍不僅局限于課文,還應在平時的閱讀練習中進行訓練。
二、數學學科通過“口批筆畫”訓練,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1.通過口批筆畫,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理解題意就是要求學生在審題時,用不同的符號勾畫重點詞,然后通過加深對題意的理解。如,“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訓練學生用符號勾畫出,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加深學生對數量關系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由于復雜應用題涉及的內容比較繁多,學生的生活經驗少,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解題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解釋不理解的地方,還要求學生進行有必要的勾畫,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增長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及計算解題能力。
例如:①爸爸帶明明去滑雪,乘纜車上山用了4分鐘,②纜車每分鐘行200米。③滑雪下山用了20分鐘,④每分鐘70米。滑雪比乘纜車多行多少米?學生不僅能夠勾出數學信息還能標出數量。
2.通過口批筆畫法,培養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
(1)復習用綜合法較復雜的應用題(1單元的例1和例2)
①滑冰場上午有72人,②中午有44人離去,③又有85人到來。現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口批:通過信息①滑冰場上午有72人和信息②中午有44人離去能夠求出離去后還有多少人?算式是72-44=28(人)中午離去后還剩28人和數學信息③又有85人到來又有關系,可以求出現在還有多少人?算式是28+85=113(人)。
(2)學習用分析法解決較復雜的應用題
(8頁6題)①爸爸帶明明去滑雪,乘纜車上山用了4分鐘,②纜車每分鐘行200米。③滑雪下山用了20分鐘,④每分鐘70米。滑雪比乘纜車多行多少米?
口批:要想求出滑雪比乘纜車多行多少米?必須知道滑雪行了多少米和乘纜車行了多少米?題目中沒有告訴滑雪行了多少米?要想求出滑雪行多少米?就必須知道滑雪的速度和滑雪的時間,題目中通過數學信息①爸爸帶明明去滑雪,乘纜車上山用了4分鐘,告訴了乘纜車的時間,數學信息②纜車每分鐘行200米。告訴了乘纜車的速度,就能夠求出乘纜車行了多少米?算式4×200=800(米)
要想求出滑雪行了多少米?通過數學信息③滑雪下山用了20分鐘,告訴了滑雪的時間,數學信息④每分鐘70米。告訴了滑雪的速度,就能求出滑雪行了多少米?算式是70×20=1400(米)知道了滑雪行1400米和乘纜車行800米用1400-800=600米就能求出滑雪比乘纜車多行多少米?
3.畫示意圖,幫助理解題意
在解決植樹問題中可以通過畫示意圖理解題意。比如,一根木頭長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鋸下一段需要8分鐘,鋸完一共要多少分鐘?
5.通過口批筆畫法,提高了學生計算能力和學習積極性
自課題立項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通過采用各種口批筆畫方式,使學生數學成績大幅度提高,數學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口語交際能力不斷提高。
(1)學生解題思維方式初步形成,實驗班的學習熱情和對教師的滿意度高。在寫“三十五億零七百零七”時:批畫之前21人做對,對題率為65%,批畫之后33人做對,對題率為83.5%,提高了18個百分點。通過上面的數據,批畫后的效果的很明顯,學生的解題能力提高了。
(2)批畫法解題思路形成,經過幾次實驗后,學生遇到難題時首先想到的是用批畫法試一試。
說明:實驗班1的成績與縣最高分學校成績持平。
三、課題存在問題及下一步研究設想
我們在總結出“口批筆畫”教學方法的同時,針對學習能力概念進行分析,認為幾種能力不能割裂開來談,尤其語文學科,因此在進行前測時只是每個年級各出一張測試卷進行前測和分析。是不是合適,還有待與專家進一步分析研討,這是我們下一步研究的重點工作。
數學學科“口批筆畫”教學方法我們已經比較成熟,語文學科中還沒有成系列,系列化的方法總結也是我們下一步的研究重點。
這種教學方法真正驗證學生學習能力提高更是我們的重點研究工作。
四、采用“口批筆畫”方法教學要注意以下幾點
要做到1-6年級的長期堅持,讓學生真正形成系統批畫能力。
“口批筆畫”只是一種學習和教學方法,目的是幫助他們學習,不能為了批畫而批畫,給學生增加負擔。
數學學科要培養小學生解題能力需規范學生的解題過程(審題要規范、語言要規范、答題要規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做到運用“一題多問”“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
參考文獻:
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電化教育研究,1997(04)
課題類別:市規劃重一般課題;課題名稱:通過“口批筆畫”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研究;立項人姓名:于明紅。
(作者單位 北京市延慶縣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