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華偉
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一個好的閱讀教學形式對語文教學效果能起到促進和事半功倍的作用。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朗讀教學不僅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培養學生語感和快速提高普通話水平的重要途徑,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理解和如何運用語言文字、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啟迪寫作的重要手段。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駕馭文字。”語文課上,許多老師都不約而同地強抓朗讀訓練,目的在于:通過朗讀教學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精髓,逐步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使學生能獨具慧眼地發現文本的潛在問題和價值所在。《語文新課標》中特別強調“要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研究和探索語文朗讀的形式,并且合理運用,使之更好地為我們語文閱讀教學服務,使語文課堂更高效;這便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應該且必須要認真去做的事情。為了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我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總結如下:
一、巧設音樂,情境激趣
所謂情境激趣,就是根據具體朗讀材料設置特定的外部情境,以烘托朗讀氛圍,激發學生朗讀情趣,調動學生朗讀熱情,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在課堂上,根據教學需要,對于一般詩詞、散文、議論文等,我經常發揮自己朗誦或演講的優勢給學生進行配樂朗誦。對于較難讀的文言文或古詩詞,我通常先插入一段有關作者的介紹,或背景材料,或由我模擬作者為學生范讀;如我在講袁中道《游岳陽樓記》一文時,我首先用課件展示對袁中道生平事跡介紹的背景資料,然后展示岳陽樓的勝景及它的地理位置,這樣在空間上學生對岳陽樓的位置有了初步的認識,而對它的“發源、具體的地理位置、流向”等,我為學生作了較細致的解說,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對本文句子晦澀難懂的畏懼;不僅如此,我還用一首《高山流水》做背景音樂,深情地為學生示范朗讀此文;我通過這樣處理,化難為易,很快喚起了學生對文本的朗讀的熱情。學生紛紛模仿我的朗讀,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頗高,原本用兩節課達成的學習目標,結果一節課圓滿完成。由此,我感悟到:一個良好的導入,對學生的高效學習至關重要。
總之,以優美的旋律和情景誘導感染學生,以悅耳的聲音打動學生,以動人的情感激勵學生,使他們躍躍欲試,促使學生急于參與和體驗,急于模仿,達到了激發學生朗讀興趣的目的。這就是行之有效的朗讀教學。
二 激情評價,誘導朗讀
新課程一改過去學生成績只由教師單獨評價的模式,改由現在的教師、學生本人和同學間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多年來,我在課堂上更多的采用“學生互評”的朗讀教學方式,以此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激情以及踴躍的參與朗讀意識。比如:在課堂上,我經常把學生分成幾個程度均衡的學習小組進行朗讀。并在朗讀中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互讀互評。與此同時我在黑板上用表格的形式分別列出各小組的組別,用于記錄各小組比賽的朗讀成績。制定出評價標準、規則、要求等;即完全合乎標準的,可得10分。超常發揮朗讀水平的可加2~5分;讀錯一字、有停頓或不流利等將分別扣1分;并嚴格要求學生讀出語氣的輕重緩急、語調的抑揚頓挫、感情的豐富飽滿等。學生各小組內先互讀,讀完第一輪后,小組內互評,并推薦出最優秀的學生準備與其他小組的優勝者進行決賽;老師做裁判長,各小組分別推薦出一個比較公正且有一定朗讀素養的同學擔當評委;朗讀結束,分別設一、二、三等獎。我采用這樣的朗讀方式不但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都很積極、熱情、專注地朗讀,認真地評價;而且在競爭中學生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在堅持中,全班學生朗讀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收效甚豐!
用評價來激勵學生,能使學生更喜愛朗誦,喜愛文學,積極認真品味語言,陶冶情操;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提高寫作水平!
三 角色表演,橫生妙趣
所謂角色表演,就是要求學生在朗讀中斟酌品味語言,揣摩人物心理和情感,在表演中創造性的朗讀文本。這種方法特別適合短劇或短篇小說的學習。記得在講《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我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把全班學生分成六個學習小組;要求他們每一組推薦出一名朗讀最棒、又兼具表演天賦的學生;課堂上我讓六個代表自行分配好角色,然后把表演者集合在教室的前面為大家表演朗讀。特別指出:在朗讀表演中,表演者要盡可能的脫稿,也可加入適當的神態、形體動作等;這種創造性的朗讀極大地鼓舞了學生參與表演的熱情,各小組為了贏得勝利,他們齊心合力,在認真閱讀課文內容的同時,認真鉆研、揣摩人物內心活動,模擬人物語言、動作及面部表情等;可以說,為贏得表演的最后勝利,各小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都使出了渾身解數;也正緣于此,他們對課文內容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文章布局謀篇、寫作特點等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感悟。
總之,教無定法,無論哪一種教學方式,只要學生樂學,學習效果顯著,都值得借鑒。以上僅是我從教多年來的實踐和真切體驗,寫出來與同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