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斌


小學數學“三三聯動”教學活動探究是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合理利用教學媒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簡單的判斷和推理,從而提升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使學生在優化的課堂教學環境中達到身臨其境狀態的教學活動。“三三聯動”的教學活動主要是體現在“三學三控”的環節之中。“三學三控”即是:(1)自主探究,精撥巧引(一學一控);(2)成果交流,歸納提升(二學二控);(3)鞏固提高,反饋矯正(三學三控)。
經過幾年的數學教學實驗體驗我設計“三三聯動”教學活動具體流程如下:
具體環節實施過程:
一、一學一控——自主探究,交流巧引
“一學一控”是指在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實踐活動環節,是學生自主探究、互動合作的過程,是教師在學生的探究合作中精撥巧引、調控學生的體驗活動。通過這一過程,使課堂教學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活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這就是我在課堂教學中所謂“一學一控”的重點環節。
“一學一控”的前提是自主學習。學生明確了自主學習要探究的問題之后,帶著問題通過自學、自悟,主動地去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主動地去探索未知,以個人獨特的方式去理解內化知識,從而促使課堂形成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情感態度和有效方法有機結合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自覺、自主、高效地學習,形成自學能力。
在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帶著自己的收獲和困惑,在小組內或同桌間合作交流,交流自己的所感所想,互相幫助解決困惑之處,小組內盡量完成學習任務,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在此環節中,教師要適時調控,要從學生學習活動中及時了解和把握有價值的教學信息,便于有效反饋。教師應當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關注到每一位成員的參與情況,而非幾位同學的表現,真正實現取長補短,互幫互助。同時,教師要善于指導,要讓每一位學生在每一次的學習中,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和進步。
例如,在教學《圓錐體體積》時,首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給定準備的實驗材料:一個圓柱體、一個圓錐體、一小袋大米。讓學生自己操作、討論、探究等活動,結果是把圓錐體裝滿大米往圓柱體里倒,3次正好倒滿,說明了V■=1/3V■。正在學生為自己推出求圓錐體體積公式高興的時候,設疑:“我手中也有一個圓柱體,一個圓錐體,請大家看我的操作,老師操作的結果是:用圓錐體裝滿大米,往圓柱體里倒,裝了4次才倒滿。”這時大家都覺得4次倒滿好奇,我們為什么3次倒滿?個個小組在下面議論、實踐、倒來倒去,議來議去,結果有一小組代表站起來說:“是老師裝的不標準吧。”那請一位學生上來當眾演示,還是4次才倒滿。這正是我精心設計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的反證問題,通過這個問題的疑惑來促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把學生合作探究推向了高潮。這個令人困惑的科學問題,便于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去尋找答案。所以,小組學習再次合作探究、觀察、實驗、交流、組與組之間進行采訪討論,教具與學具進行對比,終于發現了問題所在,也想出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正確答案,原來學生手中一組做的這一實驗用的圓錐體與圓柱體是等底等高的,而老師做實驗用的是不等底不等高的。大家自己去探究出這樣一條規律,圓錐體的體積是等低等高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圓柱和圓錐必須“等底等高”。
這樣學生既能夠深入地、全面地理解問題,又能夠將感性材料進行抽象、概括,從而抓住了事物本質,規律的內在聯系,這才是真正的思維深刻性發展的進程。這樣學生不但發現問題并解決了問題,還深刻地記住了圓錐體體積等于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學會了正確地利用圓柱體積公式求圓錐體體積的
計算。
二、二學二控——成果交流,歸納提升
“二學二控”是指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交流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展示成果時,遇到疑難的、有爭議的問題需要在靈動中(靈動:指激發學生的靈感,促進師生、生生互動的體驗活動。)深入探究,找出問題的本質屬性,發揮團隊精神,集體來研究解決。此時,教師必須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調控好,讓學生把握關鍵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集中力量交流研討,解決疑難的、有爭議的問題,歸納總結出,把所學的問題從理論上提升到實踐上,使之向前發展,學有成效。這就是我提出的“二學二控”課堂教學中的難點環節。
小組之間匯報學習成果前,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流,形成合作學習氛圍,把目標要求深入探究,解決疑難。接著讓學生代表交流本組或個人的學習成果,提出自己小組內的疑難問題,或
有爭議的問題,進行全班交流,深入解決學生的疑難,達到查漏補缺的目的。學生通過全班交流從其他學習小組的同學那里獲得學習的體驗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達到學習資源共享,促進共同發展。
此環節教師的調控作用不可忽視。學生有效的自主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有效調控,教師應該多渠道地收集有效教學信息,通過篩選利用教師的精講點撥與學生學習的自主學習性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進行全班交流,小組與小組之間共同分享自主探究的成果,教師適時的點撥、引導、總結是教學內容的點睛之筆,它提升了學生的思維水平,促進了學生知識的自我建構,也可以給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對于大部分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的困惑處、難點處,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該講解時就要講解,需強調時就要強調,這樣課堂教學才能落到實處,卓有成效。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急于對學生的做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而是讓學生去質疑、去思索、去爭論、去合作,讓學生之間的思維產生碰撞,摩擦出智慧的火花。
三、三學三控——鞏固提高,反饋矯正
“三學三控”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完成所學習的知識內容后,所掌握知識內容必須通過實踐來檢驗,學生通過問答、選擇、填空題或社會實踐活動等形式來自我檢測,在訓練中鞏固提高、矯正和補救;教師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內化要點,強化難點,有效地調控好檢測,注意通過學生的訓練,及時同學生研討,反饋矯正,使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達到優化狀態。這就是我提出的“三學三控”在課堂教學中重要環節。
“一個有效的行為必須通過某種反饋過程來取得信息,從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經達到。”作為教學過程組織者的教師,就必須通過多種練習形式有效反饋,當堂了解哪些學生已經掌握,哪些學生有困難,哪些知識是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教師都要全面了解,采取措施補救。采取的形式可以是自我檢測、小組內多向交流、反饋練習等,以促使教學恰到好處地適合學生的學習水平,使學生能順利地按照目標要求形成自己的思維活動,從而呈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相互作用的教與學的最佳狀態。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用字母表示數》這一章節化簡這一內容時,學生往往會出現這樣的錯誤“9a-3=6a”,在矯正時舉出另一個例子“9a-3a”揭示這個例子的本質是“9×a-3×a”根據乘法分配律我們可以寫成“(9-3)a=6a”而“9a-3”就是“9×a-3”,因為沒有相同的因數,所以無法使用乘法分配律來化簡。另外,在作業批改和試卷評閱過程中,要認真做好學生在每章每節練習或檢測中所出現的問題的記載,然后看哪些問題屬少數人的,哪些問題屬群體性的。屬少數人的問題不能集中矯正,只能利用課余時間或自習時間個別矯正,屬群體性問題要舍得花時間,集中在課堂上矯正,否則就會大面積影響或阻礙后繼內容的學習。
學習中我們不但需要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展示思維過程,評價自我發展,找出失誤的原因,及時了解有價值的教學信息進行反饋,調控教學思路,提出改進的方法,逐步形成能力,教師還要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必須通過反饋性練習或者檢測,其結果有利于教師調整學習指導活動。在檢測結束后,教師要及時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可抽一些不同層面的學生進行批閱,也可同位交換或小組批閱,然后匯集檢測結果,依據檢測結果進行分析講解、強調,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三三聯動”教學活動探究取得顯著的
效果:
1.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引發學生通過音像資料等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2.運用“三三聯動”發展性教學手段,重視數學思維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意志。
3.精心策劃,利用實物,豐富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4.物質化手段和非物質化手段的運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效地保護了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
5.運用多媒體,重視教材中數學廣角,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
能力。
6.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經過2010、2011、2012三年來的實踐證明:我所教學的班級
數學成績在全市調研考試中名列前茅,綜合考評小學數學名列全市榜首。
成績對比圖如下:
從上面可以看出“三三聯動”的教學活動實施以后,學生的學習成績、文化素養、整體綜合素質提高較快,教師教學和業務水平都相應向前推進了一個臺階,所以,我們對“三三聯動”的教學活動充滿信心。
(作者單位 廣東省雷州市雷城街道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