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巧云
摘 要:在幼兒園活動中許多幼兒專注力不夠,嘗試著以打擊樂為突破口,從激發求知興趣、選取適宜教材、運用科學方法、建立良好常規四個方面培養幼兒的專注習慣。
關鍵詞:打擊樂活動;專注習慣;求知興趣
幼兒生性活潑、好奇、好動、好玩,常常靜不下心,一件事不能堅持到底。若不能將幼兒的“活潑”的天性導向專注的習慣,幼兒很難規范自己的行為。從小培養幼兒專注習慣對其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打擊樂很適合幼兒這種與生俱來的活潑、好奇、好動、好玩的天性,筆者嘗試著以打擊樂為突破口,在打擊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專注習慣。
一、激發求知興趣
幼兒初期,以無意注意為主,注意水平低。打擊樂雖然適合他們活潑、好奇、好動、好玩的天性,但在玩了一定的時間后就會表現出目的不專一,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緒,易轉移注意力的現象。常常在打擊樂活動中,有的幼兒沒等教師開口,就忍不住好奇迫不及待叮叮咚咚地敲起來了,弄得活動室一片噪音。這是好奇心所致,倘若教師不加以引導,幼兒敲打了一陣便很快會失去興趣;如果教師引導得法,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聽一聽,學一學,玩一玩”游戲中,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可以引導:“孩子們,我們一起聽聽碰鈴是怎樣說話的。”這種游戲口吻可以引起幼兒的好奇,吸引他們的注意,激發幼兒玩弄樂器的欲望。然后我們讓幼兒們在玩的過程中自己探索這些樂器的特點和用法,幼兒在活動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得到情感上的滿足。這樣做,可以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培養幼兒注意的好習慣。
二、選取適宜教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強調:教育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因此,在打擊樂活動中我們注意選擇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合適的音樂材料,讓幼兒愉快地隨著樂曲的旋律進行打擊樂演奏,以此來調動、延長幼兒的有意注意。幼兒在唱唱打打的活動中,樂中學、學中樂,進一步體會到自由敲打與隨音樂較有規律地敲打的不同,逐步學習注意傾聽音樂旋律,讓自己敲打樂器的節拍與歌曲節奏保持一致,也逐步學會關注同伴的活動,同伴間的配合默契,由此延長注意的時間,提高打擊樂活動的持久性。此外,我們還可以選取節奏鮮明的、一聽音樂幼兒就能自然隨著音樂節拍動起來的樂曲。他們根據自己對音樂的感受理解來創造性地再現音樂,在演奏、找樂器、再演奏的過程中樂此不疲。由此日積月累,幼兒便能逐漸延長專注的時間,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運用科學方法
1.訓練聽力法
只有更好地聽,才能更準確地根據要求去做。如,在打擊樂活動中比比“誰說得對”。教師放錄音,讓幼兒聽,是什么樂器發出的聲音,請持相同樂器的幼兒迅速做出反應,重復剛才的節奏進行敲擊。(游戲過程中,教師提醒幼兒不要使勁連續地敲擊樂器,以免發出過于強烈的音響。)
2.節奏變化練習法
出示一條節奏,給幼兒十秒鐘的時間,請幼兒打擊出來,然后變換一下,再給幼兒十秒鐘,請幼兒打擊出來。通過對比,看看發生了什么變化。
3.節奏接龍法
組織幼兒進行節奏練習的接龍游戲。教師先打擊出一個節奏型,然后讓第一個幼兒把剛才的節奏型準確地打出來。再由他創編一個新的節奏型,讓下一個幼兒接龍。耽擱時間太長或打錯了的就暫退出游戲。最后評出本次游戲中速度最快、準確度最高的冠軍。
四、建立良好常規
幼兒的專注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它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逐漸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結合能力增長的需要,循序漸進,逐步提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要求,使他們的專注習慣由小到大,持續穩定地得到發展。為了讓幼兒自覺地去遵守,我們先組織幼兒展開討論,讓幼兒自己制訂活動常規。其內容包括:(1)聽音樂信號拿放樂器、交換樂器的常規。(2)徒手模仿各種樂器演奏的常規。(3)演奏各種樂器的常規。(4)看指揮演奏的常規。(5)演奏樂器時相互傾聽的常規。(6)整理樂器的常規。實踐證明:建立打擊樂活動的常規是很有必要的,養成良好的常規后,打擊樂活動就會更有序,樂曲的演奏效果更佳,幼兒的興趣更濃,注意力更集中。
當然,培養幼兒的專注習慣的方法有很多,針對個體的具體實施方法也不盡相同。我們可以根據幼兒注意力發展的特點,采取科學的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訓練。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幫助幼兒養成做事專注的好習慣。
(作者單位 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城關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