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毅
摘 要:“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是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創立的一種教育管理思想和方式。它既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課堂管理模式。在教育活動中,人既是教育活動的原因,又是教育活動的目的,既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所以教育必須“以生為本”,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校現已形成的“課前預習或前置性作業—小組合作學習—班級交流—教師引導點撥”課堂管理模式,從根本上確立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對教師在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及課堂管理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關鍵詞:“以生為本”;教育理念;課堂管理模式
四年前,我校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有關學生學習現狀的問卷調查,從調查結果了解到學生普遍存在這樣的心態,雖然也想學好科學文化知識,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但就是提不起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不愛學習,不會學習,學習效益低下。究其原因是,在當前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參與課堂教學的總是那么幾個所謂的“尖子”,其他學生則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教師成了唱戲的,學生則順理成章地成了“看客”和“聽客”,整個課堂成了“一潭死水”。在2009年6月,學校第二屆教育教學工作會上,我校明確了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參與探究,積極合作,主動學習,學會學習。學校從此踏上探索課堂教學改革之路。我們從以下方面進行了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管理活動。
一、感悟生本
2010年1月-2013年4月期間,我們陸續派出132位教師到廣州學習“生本”,感悟“生本”。在學習期間,教師聽理論培訓,看課堂實例,與實驗教師探討交流,他們不約而同地感受到生本教育是以生為本,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是真正長遠受益的教育。我校戚風琴校長以“尋覓教育的春天”為題,全校動員,掀起了學習生本教育理論的熱潮。我們組織教師學習《教育走向生
本》《教育激揚生命》等書籍,并邀請生本教育的創始人郭思樂教授到校指導……
經過認真思考,我們確定“建設以生本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為核心的學校管理”,我們的特色就是課堂教學管理真正的變革。
二、踐行生本
1.更新觀念,奠定實踐之基礎
理念更新是一切改革的前提,觀念不改變就沒有教育的改
變。教改就是要從教師自身改起,提升教師的理念是教改工作的首要任務。我校教師由朦朧的自發意識起步,在不斷的否定與尋找中,在不斷的學習與實踐中,逐步明晰了“以生為本”的理念。教改之初,教師最強烈的要求是:學校先給點方法。“大家摸著石頭過河,但現在連石頭都沒有,怎么敢動?”但是隨著理念的逐步更新,教師逐漸發現,只要大膽地相信學生,充分地依靠學生,我們很多的疑問都會迎刃而解,讓各個學科、各個班級殊途同歸,找到自己的方法。只有觀念改變了,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才會想出無窮的屬于自己的方法。
2.師生培訓,課改有力之助推
學校在教改前后陸續對教師進行培訓,培訓的形式與內容也隨教改推進的程度而有所變化。前期是觀念的更新,主要進行團隊拓展和心態培訓,并全面普及“生本教育”理論,喚醒自覺,激發潛能,重塑自我。后期集中于各學科課堂模式的探究,我們組織課題組教師分期到廣東進行生本教育理論及實踐的培訓,并請廣東踐行生本的教師到校進行具體指導,解決問題。
教改中,學校也很注重學生培訓。由年級組實驗教師和班主任具體負責學習小組的組建和培訓,經過教師耐心的指導和訓
練,一年級的學生在入學不到一月的時間,已能進行小組合作,并能清楚、大聲地向全班同學展示小組的討論結果。
3.課題研究,課改深入之保證
學校以課題研究方式來確保課堂教學改革的實效。學校成立了“‘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實踐模式研究”科研課題組,采取自愿報名與學校推薦相結合方式,確定實驗班級和實驗教師。
我們第一批參加實驗的班級有9個,教師有19名。由戚風琴校長親自擔任課題組組長,對本課題的研究做直接、有效的籌劃、組織和協調工作,陳遠書記和主抓教學的趙青副校長負責具體管理與指導。
學校制訂了詳細的課題實驗方案,每位實驗教師制訂了階段計劃。課題組每月堅持開展“四個一”活動:每周推出一節全校研究課,每個月形成一份個人月小結,每個月召開一次課題研討會,每月出一到二期教育信息報,及時刊發宣傳學校的教改動態,在全校形成了強烈的研究風氣。
三、生本之效
目前,我校的實驗班課堂教學已初步形成四個基本流程,即課前預習或前置性作業—小組合作學習—班級交流—教師引導點撥。
實驗班已基本形成學習小組自主學習的局面,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升,成績上顯示出優生面擴大,學困生面大幅度降低,學生明顯轉化的發展趨勢。課堂上學生由退縮拘謹、聲如蚊蚋到自信大方、合作展示,綜合素質明顯增強。尤其是自我管理能力大為加強,行為習慣養成效果顯著。
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出現了教學雙贏的局面。實驗班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都比普通班高出一籌。
實踐證明:“以生為本”這種教育理念與實踐管理,與現在國家教委試行的新的課程標準完全吻合,并且在實施的空間上有更多、更廣闊的靈活性及伸展性。生本教育理念,已滲透到我校的各個學科,我們會在生本教育之路上繼續踏實前行,力爭“快樂、素質、成績”三個夢同時在我們學校實現,讓我校處處呈現教育的精彩!
參考文獻: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重慶市九龍坡區第二實驗小學)